李白很深情的一首詩,謫仙人也會留戀淮南?最後10字訴盡綿綿情緒

2020-03-28     沉醉古詩文

李白享年61歲,這其中大半的時間,是在漫遊和求仙的旅程中度過的,真正安定下來的生活很少很少。「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是李白一生真實的寫照。

十幾歲的時候,李白就「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先是在自己的家鄉,現在的四川轉了一圈,而後就開始了全國的漫遊,其中有一站,李白去到了淮南。

李白這種性格的人,在哪裡都不會缺朋友和迷弟的,他在金陵的時候寫過「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就是關於送別朋友的熱鬧場景。李白喜歡紅塵,也願意交朋友,只是心中有著天生的浪漫不適應官場的庸擾,所以我們稱他「謫仙人」。



他的許多朋友是在自己尋仙的過程中交上的,比如一位叫白毫子的。天寶七年,李白在淮南地區與白毫子遊歷八公山,想要尋訪山上的仙人道士,以求長生之策。只可惜機緣不巧,沒有能夠遇上。

雖然沒有遇到自己相見的仙人,但是李白卻深深地被淮南地區的風土人情折服了。想念淮南的桂花,想念那裡的友人,也懷念著自己在那裡度過的快樂時光。

縱情任性的李白也會被思念所擾,他任由自己的情緒流淌出來,有了這一首《寄淮南友人》。



寄淮南友人

唐代:李白

紅顏悲舊國,青歲歇芳洲。

不待金門詔,空持寶劍游。

海雲迷驛道,江月隱鄉樓。

復作淮南客,因逢桂樹留。


紅顏悲舊國,舊國也就是淮南地區,對於李白來說已經是舊國了。這一句話的解讀有很多種,一種認為李白在淮南有一位交情極好的朋友,所以從這位朋友的角度出發,認定這位紅顏知己在遙遠的懷念思念著自己;另一種則把紅顏解讀為李白自己,整句的意思也就是李白自己在思念著曾經在淮南的那段日子,兩種解讀都符合李白的性情。

芳洲指的自然也是淮南,第二句是在講,自己正值青春美好的年紀,於淮南這樣美好的地方暫歇流連,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第一句在懷念過去,第二句就講到了自己現在的狀態,沒有等到也不想再等來自金門的詔書了,空拿著一把寶劍做不了事情,漫無目的的在神州大地上周遊尋仙。金門是漢朝的宮門,唐朝人喜歡稱自己為漢,這裡是用金門來代指當時的朝廷。



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意思是連接在一起的。海上無邊的雲彩遮擋住了回家的驛道,大江上懸掛的明月隱去了自己故鄉的樓台。整體是在說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當然更多的可能還是自己不想回去,景語皆情語,貼心的大自然自然會幫李白將所有有關故鄉的思緒藏起。

這一句話讓我想起宋代的詞「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二者表達的意境非常相似,只是李白的帶著浪漫與樂觀,秦觀這裡卻只有悵惘和朦朧。

秦觀寫這首詞的時候,正在四處奔波的路上,與自己的心上人相隔兩地,再會無期。他的心情自然不會像李白一樣無牽無掛。



而醉心漫遊,不想回鄉的李白在幹什麼呢,自然是沉迷在淮南地區的風土人情中了。再一次客居淮南,只因遇到了風華無雙的桂樹,心甘情願在此停留。李白在所有人的眼中都是洒脫不羈的,然而這次,他卻心心念念忘不了八公山上盛開的桂花,一朵朵小而精緻的桂花,竟然栓住了李白這個浪蕩的謫仙人。

也許李白對於紅塵的牽掛,就是這一朵朵的桂花吧。遲遲不肯轉回天上,只因凡間仍有著太多的美好,有知己,有山水,有桂花,有著各種各樣美好而複雜的情感。

天上不好,天上冷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VGLKHEBnkjnB-0zx1t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