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意思就是說,鳥類在快要死亡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悽慘的,哀怨的;而人在將要死亡的時候呢,說出的話卻總是帶有善意的。
兩者之間有著鮮明的對比,凸顯出人性在將死一刻發揮出的作用。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西方宗教里,信徒臨死有懺悔的環節,就是為了讓信徒在臨死之前將自己的罪過全部說出來,不帶一絲隱瞞的去往天堂;而在中國,也有這樣的現象,人在將死之際說出的話往往不像平日裡的作風,永遠是希望一切事情都能向好處發展的。
今天呢,我們就來看一看蘇軾的絕筆詩,這首他在去世前兩個月寫下的「人生總結」,是否也如古語所說「其言也善」呢?
說起蘇軾,大家可能會想到豪放派、《赤壁賦》、「大江東去,浪淘盡」等等的標籤。然而,關於蘇軾最貼切的標籤,應該是曠達,人生的大起大落,赤壁湧現的萬丈豪情,一篇又一篇得意之作,所有的人生履歷都在向我們傳達著蘇軾的曠達。
「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闊而天高」,裝著一肚子不合時宜的蘇軾數次被貶,從開始自請出京的杭州,再到常州、黃州、惠州,最後到當時蠻荒一片的海南島,儋州。蘇軾經歷的苦太多太多了,但今日的讀者讀他的詩詞,卻幾乎是感覺不到的,只有讀到歷史中的記載,知道每首詞的創作背景,我們才能真切的感受到蘇軾的樂觀和豪情,是在多麼艱苦悲辛的環境下產生的。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蘇軾人生中的最後一首詩,在經歷過一切的滄桑之後,想要回常州定居,度過自己最後歲月的蘇軾,會抒發怎樣的臨終感言呢,是一如既往的曠達,是老人的智慧和達觀,還是如常人一樣的遺憾不舍?
自題金山畫像
宋代:蘇軾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從詩的題目中也可以看出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非常有戲劇性,蘇軾在途中遊覽金山寺,看到了自己的畫像,時過境遷,蘇軾自己也是感慨萬千,於是將自己幾十年的經歷濃縮成24個字,每一個字都沉重到天塌地陷。
公元1101年3月,已經步入遲暮的蘇軾開始向常州進發,也是他自己挑選的養老之地,五月份到達了真州,在此稍作休息,在這幾天裡,蘇軾去到了當地的金山龍游寺,這首絕筆詩也由此而來。
先來看第一句,這一句的整體感情基調似乎與蘇軾一貫的豪放不沾邊。句起奇崛,蘇軾沒有選擇常用的起興手法,而是開篇點題,直接抒發自己這時的思想感情。
心就像已經成灰的木頭,老舊的身子就像沒有繩子牽管的一葉小舟。這兩個比喻很灰暗,第一次讀甚至會被嚇到,這不該是蘇軾寫出來的東西。但是聯想到蘇軾花甲老人的身份,以及他一生所經歷的種種磨難,有這樣的負面情緒似乎也是正常,快活了一輩子,瀟洒了一輩子,終於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想起了不曾被自己注意過的負面情緒。
這兩個比喻也很有趣,第一個用《莊子》的典故,也就是形如犒木,心如死灰的化用,這兩個成語在現代也經常被使用,不需要做過多解釋。第二個則是描述自己年老體邁,將自己的身體比作在茫茫大海中沒有牽引的一葉孤舟,隨時可能覆滅,這個比喻形象,震撼人心。
來到第二句,就回到了熟悉的蘇軾節奏。這裡的汝本來是你的意思,蘇軾的這首詩是題在自己的畫像上,所以汝也就是指稱畫中的自己了。問我平生都做了些什麼,有什麼功業傳世呀,那就是黃州、惠州、儋州三個地方了。
自烏台詩案以後,蘇軾陸續被貶到這三個地方,在這三處,蘇軾兢兢業業,為當地的人民做了許多垂名青史的好事。尤其是海南島,蘇軾在儋州開設學堂,直接打破了儋州從來沒有出過科舉及第之人的記錄,「滄海何曾斷地脈」,這是怎樣的豪情啊。這7個字背後,也有一段很精彩的故事,這個我們留待後續來講。
總的來看這首詩有直有曲,既有著人生盡頭的無奈,又有回首往昔的豪情萬丈。一口氣讀下來,可謂是氣貫長虹,真堪令人擊節痛飲。寫完這首詩後兩個月,蘇軾就去世了,沒有過上安逸的隱居生活,他死在了自己最熟悉的路上。
這首詩的感染力極強,想來也是因為滲透了生命盡頭最極致的真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