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才子唐伯虎的臨終詩?短短28字風流瀟洒,最後7字令人心酸!

2020-04-01     沉醉古詩文

唐伯虎這個形象,可能00後這一代的人中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但是他確是老一輩人的回憶,老一輩的經典。

劇中的唐伯虎風流而有才氣,這與他在真實歷史中的形象其實相差不多。有傳聞說他生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父母因此而給他取名做唐寅。

他雖然才華橫溢,但是生就一副玩世不恭的性子,又生在江南水鄉,活脫脫一個風流才子的典型。唐伯虎在詩歌、文章、繪畫方面都很有天賦,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又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後者即是因為他的繪畫成就。



唐伯虎一共活了54歲,年輕時候的放浪不羈沒有為自己積攢下養老的資產,他的晚年過得極為貧困,只能靠朋友接濟度日,最終在54歲這個關口病逝,與這個處處留下自己風流痕跡的紅塵告別。

唐伯虎死前寫了一首臨終詩。臨終詩一般都是詩人用來總結自己一生的,或者是現在的狀態,或者是未竟的遺憾。比較著名的如蘇軾的「身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就是總結了自己老年的身心狀態以及在世間的主要功業所在。

那麼一代風流才子唐伯虎寫下的臨終詩是什麼樣子的呢,是否也會像他的一生一樣帶著風流與玩世不恭的俊逸?



臨終詩

明代:唐寅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

這首詩寫的極為簡單,短短28個字,字字簡潔明暢,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輕鬆讀懂,這樣的行文風格,正如唐伯虎洒脫不羈的處世風格,處處都不在乎。

平日裡生在陽間,照樣會有各種各樣的離別和散場;人死之後歸去地府又有什麼不一樣呢?所謂生離死別,不過是人生的兩種經歷罷了。

陽間和地府本來就是相似的事物,就當是自己漂流在異鄉,無法迴轉故鄉而已。



這是這首詩的翻譯,可謂簡單到了極點,然而就是在這至極的簡單裡面,我們能夠讀出一種深深的感悟,關於生死,也關於人生。

唐伯虎科舉失利之後就一直流落江湖之間,見過了太多的酸甜苦辣,生離死別。他知道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有著太多不由自主的事情了,尤其是他平常所接觸的底層階級,在古代社會裡根本就沒有生而為人,堂堂正正做人的權力,萬事都要聽憑官府和當地豪強勢力的擺布。

可能是經歷多了人間的悲涼,對於神明、對於生死的敬畏也就漸漸地消失殆盡。生與死不過平常事,神明又哪裡會打眼關注著凡塵萬事。

所以在唐伯虎的眼中,形成了一種與一般人完全不同的生死觀。所謂生死,不過就是一場徹底一點的離別。人生在世會四處漂泊,至死不能歸鄉的也大有人在,漂泊的生涯和死去的生涯其實也沒什麼不同。

不過是前者還能保留一點回鄉的希望,後者是徹底的斬斷聯繫罷了。



從這一份瀟洒中,聯想到現代人的生與死。現代人由於對財富的看重,對於自己的生死也就更加的看重,從這次疫情爆發的情況就能看出,人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只是,對於生命無以復加的重視並不見得是一件完全的好事,生活並不是只有生命和金錢,還有許許多多重要的事情,比如快樂、比如理想、比如健康、比如愛情。如果將自己的一生栓死在賺錢、活著這一條線上,我們會錯過很多其他路上的精彩。

到最後會不會遺憾?

不知道。



只是如果有想要嘗試新路的想法,就去試試吧,所有人都應該去試試,不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LpjPHEBiuFnsJQVbTW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