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土婦女節 一年有五次

2020-03-08     傳統活兒

喜歡我們的內容,就點個關注唄!傳統君每天與你分享有趣的故事。

文章字數 2250丨預計閱讀時間 4分鐘


3月8日在全世界範圍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日子。在1903年的今天,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婦女應該都無法想像當今社會女性所享有的權利及獲得的尊重。

同時,今年的3月8日,又是更加特殊的一個日子,因為不少應該享受鮮花和祝福的女性們,還奔忙在抗疫第一線。她們是最可愛的人,在這個特別的日子,應該收到來自所有人的一聲「節日快樂!辛苦了!!」


其實,如果錯過了這個婦女節,完全不用遺憾可惜,因為在中國傳統里,有五次婦女節。

中國傳統的婦女節又稱「女兒節」,分別是農曆的「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即「上巳節」「端午節」「姑姑節」「七夕節」「重陽節」。

  • 三月三 上巳節

上巳節是一個和水有著密切關係的節日。

三月三日這一天,祓禊(fuxi)儀式在河岸邊舉行,這是從先秦時代就傳下的習俗。

三月初,水溫剛好,人們在水邊,用蘭草沐浴,洗凈整個冬天的污垢。女孩兒們換上春天最美麗的衣裳,早早地來到河岸邊,一路上三五成群,歡聲笑語,叮叮噹噹環佩之音響個不停;還有的就地踏歌起舞,好不熱鬧。

五代 周文矩《宮樂仕女圖》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杜甫《麗人行》

家有少女的,會在這一天為她舉行成人禮。而未婚的男女們,在這天找機會互相碰面,遇上情投意合的就「贈之以勺藥」。

最會找樂子的,還屬一幫子文人雅士。祓禊儀式後,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

永和九年(353年)上巳節這天,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們在蘭亭舉行祓禊儀式後,大家在蘭亭清溪兩旁席地而坐。王羲之將盛了酒的酒杯放入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經過彎彎曲曲的溪流,酒杯在誰的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得即興賦詩並飲酒。

在這次遊戲中,有十一人各成詩兩篇,十五人各成詩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詩,各罰酒三觥。王羲之將大家的詩集起來,用蠶繭紙,鼠須筆揮毫作序,乘興而書,寫下了舉世聞名的《蘭亭集序》。


明代 錢貢《蘭亭雅集圖卷》

到今天,三月初三這個日子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很多少數民族以及蘇浙地區中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這個日子會放假兩天,全族人民舉行對歌會慶祝節日;雲南大理每年這個時候舉行潑水節活動;而蘇浙一帶人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組織春遊,春沐。

三月三踏青的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 五月五 端午節

沒錯,你沒看錯,這就是那個划龍舟、吃粽子、祭屈原、系五彩絲、掛艾草香囊的端午節。其實它也是我國傳統的女兒節。

明代沈榜《宛署雜記》:

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帝京景物略》記載:

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這一天,女子們都打扮得美麗且隆重,回娘家,或女家與夫家定婚,此日女子為主角,所以又是個女兒節。

清代彭蘊章的《幽州土風·吟女兒節》記載:

搖搖女兒節,女兒歸,搖搖球場紛紛插楊柳,搖搖紅杏單衫花滿頭,搖搖誰采艾,裝拿衣?……搖搖女兒嬌痴知不知。

這些婦女們頭上戴滿了漂亮的絲球裝飾,目的是為了辟邪,就像小兒手系五彩絲一樣。
關於頭上的戴花,基本每個女兒節,女子們都會在頭上裝飾,起源自立春時「美人頭上,裊裊春幡」的「春幡」,也就是戴勝,根據時節不同而更換類型。端午時頭上佩戴的花球絲線,過午便棄,稱為「扔災」,符合端午節祛災辟邪的傳統。


  • 六月六 姑姑節

農曆六月初六,此時正值酷暑,寺廟裡的和尚會把藏經樓的書翻出來曝曬,減少蟲蛀;民間就把書、衣服、被子拿出去曬。
除了曬東西,這一天還有一個特殊的習俗:把嫁出去的女兒請回家。

這個習俗源自於春秋戰國的狐偃與女婿趙衰的故事。

說狐偃這個人極盡鋪張浪費,哪怕是糧食稀缺的年歲也要隆重地慶祝自己的誕辰。這讓他的女婿趙衰特別無法忍受,就想在他老丈人生日這天殺了他,和妻子商議以後,妻子又透露給了自己的父親。

狐偃這才意識到自己不通民間苦難,又感激女兒孝順,便六月六登門請女兒、女婿回娘家,不計前嫌潛心悔改。此後民間都紛紛效仿,便有了六月初六專門回娘家的姑姑節。

  • 七月七 七夕節

七夕可以說是我國傳統節日裡最正宗的女兒節了。

是夜,月色清明,星河璀璨,女兒們攜姐妹一道遊玩,在家中院落里擺上紗帳,供上鮮美瓜果,於案前玩穿針乞巧的遊戲,誰穿得又快又好,誰就是贏家,就會獲得織女娘娘的祝福,尋覓到良婿。

女兒們會等在瓜棚下悄悄聽牛郎織女私語,會和姐妹們分享自己的少女情事,一邊吃著酥糖、巧果,一邊給對方的手指染上漂亮的鳳仙花,還會給姊妹們洗頭,系上漂亮的紅繩節。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秋夕》唐 杜牧


這首詩多美啊,杜牧真是擅長刻畫女子。月色下,夜涼如水,獨坐的宮女用纖纖細手搖晃著羅扇,心下寂寞惆悵:這本是男女約會的情人節,又是姐妹匯聚穿針乞巧的女兒節,只有我獨在此守夜!

  • 九月九 重陽節

在我國的傳統習俗里,重陽節除了敬老、登山等民俗活動之外還有另一個習俗:在婆家操持的媳婦都可以放一天假,父母要把出嫁的女兒接回家團聚。

明代劉侗《帝京景物列》:

(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寧,食花糕。

《大興縣誌》又有:

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寧,亦曰女兒節。

民俗學家認為,在古代九為『陽數』,雙九則為『重陽』,古人為圖吉利,常常會在這一天讓女人休息,男人做家務,因此有『九月九,大撒手』『九月九,搬回閨女息息手』等說法。
中國傳統的婦女節,其意義和今天的國際婦女節相去甚遠。在古代,婦女操持家務、承擔生育後代的重大責任,對婦女的特殊待遇並非咱們女性價值,而是對於種族延續和家庭和睦興旺的一種企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tX-y3ABjYh_GJGVU8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