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聽過的童謠你還記得嗎?這幾首或許你也唱過

2019-12-12     傳統活兒

老舍先生的《有了小孩以後》里提到了他們家的小朋友——當時四歲的女兒和一歲的小男孩。小男孩只有四顆牙,是個小胖子。


有一年中秋前夕小胖子左手腕上拴了條紅線,於是老舍先生在文章的結尾寫到:「小孩子征服了老道與鄰家老太太。一看胖手腕的紅線,我覺得比寫完一本偉大的作品還驕傲,於是上街買了兩尊兔子王,感到老道、紅線、兔子王,都有絕大的意義!」


是啊,小朋友肉嘟嘟的小嘴巴和聰明的軲轆轉的眼睛給這個世界帶來了許多甜味,順便衍生出一種文學作品的形式——童謠。


(傳)宋 蘇漢臣《冬日嬰戲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差不多每個人小時候都從媽媽嘴裡聽過,自己也唱過不少的童謠。童謠不僅可愛,裡頭也有點兒故事可以講呢。



一、「風來了,雨來了」


這段兒歌廣泛的流傳在中原地區,雖然後頭的詞兒全不一樣,但第一句都差不多。它比所有的小朋友年紀都大——收錄在明代呂坤的《演小兒語》里。


《演小兒語》是我們國家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兒歌集,輯錄了作者跟他的合作者採風的山西、河南、山東、陝西等地流傳的兒歌共 46 首。《小兒語》本是一套書,包含《小兒語》一卷,《女小兒語》一卷,《續小兒語》三卷,《演小兒語》一卷。前頭五卷書是兩位作者自編的韻語,有點「幼兒行為守則」的意思,只有最後一卷《演小兒語》輯錄了這些作者「醋溜過」的童謠——他們把童謠也加上了許多說教和預言式的內容。


南宋 劉松年《傀儡嬰戲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雖然是「醋溜過」的,童謠也比純說教有生命力多了。您看,這許多年來,很少有人提起頭裡幾卷書。


輯錄者呂坤在書的開頭說了這麼幾句話:

「有宋、有燕、有秦、 有晉,予聞而演之。亦唐棣之意也。然鄙俚可笑,規刺可憎,知我罪我,我無所逃矣。」


這幾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我輯錄了宋、燕、秦、晉之地的兒歌,這也是孔夫子說的『唐棣之華』,要是有人要笑我,我也沒辦法。」


《帝京景物略》里,這首歌謠是這麼唱的:「風來了,雨來了,禾場背了谷來了。」


鄧雲鄉先生的《燕京鄉土記》則記載,夏天下雨時,母親抱著孩子,從窗戶里望著外面的雨,唱著兒歌,詞是:「風來了,雨來了,老和尚背著鼓來了。」


「禾場」既然變成「和尚」,「谷」也就得變成「鼓」,希望聽見這首兒歌的小朋友和老和尚都能開心吧。


唐 莫高窟第二十三窟 北壁壁畫 玩沙土的小朋友



二、「賣糖哩,你走吧,俺娘來了沒好話」


這是一首中原地區的兒歌,它的全文非常長,大概是這樣的:

「山老鴰,胖墩墩,我到姥家住一春。姥姥看見怪喜歡,妗子看見瞅兩眼。妗子妗子你白瞅,豌豆開花俺都走。豌豆白,俺再來,一直住到砍花柴。砍花柴,俺好走,打哪走?打山走,山裡有石頭。打河走,河裡有泥鰍,大哩逮不住,小哩亂出溜。出溜到南場裡,碰見個賣糖哩。啥糖?打糖,打給姥爺嘗嘗。粘住姥爺牙,我給姥爺倒杯茶。賣糖哩,你走吧,俺娘出來沒好話。高跟鞋,牡丹花,一腳踢個仰巴叉。」


這是一首帶有荒誕故事情節的歌謠,講的是一個小朋友到他姥姥家做客以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它帶有中原兒歌的可愛元素:喜歡提起姥姥家。比如「小荊樹,開紫花,從來不走姥姥家,姥姥看見給花戴,舅舅看見給粉兒擦,妗子(舅媽)看見說婆家」,其實那個胖嘟嘟的小姑娘也許剛會說話,說什麼婆家呢?大家只是喜歡逗小孩子咯咯笑而已。


楊柳青年畫《劉海戲金蟾》(圖片 | 楊柳青年畫圖冊)


再往下發展,故事就更歡樂了。這個小朋友從姥姥家出走,開始了「歷險」,遇到了小朋友們都喜歡的人——賣糖的。


那個時候,走街串巷賣給孩子東西的小販好像都有一種勸誘小孩兒回家跟大人要錢的「本領」,甚至偷點兒麥子、雞蛋之類的東西換糖吃。何況買來的糖還把姥爺的牙給粘了,難怪小朋友趕緊告訴賣糖的:「賣糖的,你走吧,我娘來了沒好話。」


要是還不走呢?把後果也說明白了——「高跟鞋,牡丹花,一腳踢個仰八叉。」


這裡說的高跟鞋可不是現在的高跟鞋,而是過去的小腳婦女穿的一種帶木頭高底的鞋子,鞋幫上滿繡著花。讀著這首童謠,腦子裡立刻出現了一個鮮明的形象。這麼厲害的一個媽媽,賣糖的可是惹不起呀。


楊柳青年畫《魚婦》(圖片 | 易拍全球)



三、「他上南洋做買賣,回家才生他奶奶」


這個標題,你講給大一點兒的小朋友,他肯定得告訴你:騙人的!


其實,這真是童謠的一種,而且這種童謠到處都有,其畫風就是閉著眼胡說:

「說胡連,道胡連,他爹十二他十三。他上南洋做買賣,回家才生他奶奶。他從姥姥門前過,看見舅舅才會坐。」


把完全挨不上的東西組合到一塊兒重新創造,智慧的中國人民有個特別形象的字眼兒,就叫「扯」,也就是河南方言里的「胡連」。湖南方言里的「扯白」。


豫劇名丑金不換《十八扯》劇照(圖片 | 名家名段)


大家都知道這不是真的,但又非常有趣,這種文字遊戲甚至被編成了戲,琴書、墜子、豫劇等等都有。


主人公名字非常接地氣,就叫「胡侃專」,他的小夥伴兒呢,叫「張大侃」,侃的內容天南地北,舌粲蓮花,不知道是想給觀眾科普點正確知識呢,還是誤導。


比方說,童謠里有很多講歷史人物的,版本多種多樣:

「正月里正月正,白馬銀槍小羅成,一十二歲登州打,夜打登州救秦瓊;二月里春風高,岳王老爺斬楊么,雷炮凶兵孫武子,征東跨海薛平遼;三月里三月三,三員大將過了關,過關群英擒呂布,單鞭打掉紫金冠;四月里四月八,斬將封神姜子牙,頭裡走著黃飛虎,後面緊跟楊戩和哪吒;五月里五端陽,高君寶下南唐,力殺四門劉金定,保著匡胤坐汴梁……」


楊柳青年畫《十不閒》(圖片 | 昵圖網)


這是過去小朋友們的美育啟蒙和歷史教育,儘管他們小時候也許並不懂得,那個叫皇上的老頭兒為什麼那麼大權利,長的白的小哥哥為什麼總想找小姐姐拉手兒。


不過要是我們說的這種十八扯就換了另外一個樣兒:

「臘月出伏是秋天,牛皋把守虎牢關。張飛天山舞長劍,一刀刺死秦香蓮。呂布要娶王三姐,孫二娘說媒嘴巴甜。漢高祖聽罷叫包拯,程咬金抬轎把親搬。上轎本是孟姜女,下轎一看是呂翠蓮。陸蒙正陪著拜天地,呂洞賓新房去安眠……」


誒,等等吧,完全亂套啦。


童謠或者伴隨著迷迷糊糊的油燈光,或者伴隨著塵土飛揚的遊戲,可都是那麼鮮活可愛,像小朋友們眼睛裡的光一樣色彩斑斕。


作者:行旅的熊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Xdx-W4BMH2_cNUgDj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