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穀雨前 試煮落花泉:除了品茗賞花,穀雨節氣怎麼過?

2020-04-19     傳統活兒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在每年公曆4月19日至4月21日之間,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0度,雨水增多、春寒終結。

《群芳譜》曰:

穀雨,谷得雨而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

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


水稻播種


穀雨時節,天氣回溫迅速,雨量激增,極利於農作物生長,故有「雨生百穀」的說法。


穀雨節氣有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於桑。



水中浮萍喜溫、潮濕,穀雨季節有了夏天降臨的前兆,故其初始成長,「一葉經宿即生數葉」。穀雨時滋生的浮萍,到夏季來臨時,已風滿池塘,微微飄蕩。



鳴鳩即是布穀,布穀又叫「子規」「杜鵑」「杜宇」,古代詩詞中有名句:「杜宇聲聲不忍聞」「望帝春心托杜鵑」。

傳說里,它是死去的皇帝啼血而變。它嘴中發出「咕咕」聲,像是在催促農民快些春種。



戴勝鳥,長相艷麗多姿,又名「花蒲扇」「山和尚」。立春時,婦女時常采其艷羽,佩戴於頭,名「立春幡」。穀雨時,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這標誌著暮春的降臨,而且再過不久,就可以吃到桑葚了。


除了節氣常識,穀雨還有哪些習俗呢?

  • 喝穀雨茶

中國人講究喝春茶。一喝明前茶,即清明時節前採摘;二喝雨前茶,即穀雨節氣前採摘。雖說,確實是明前茶貴些,但卻依然有很多人偏愛雨前茶。

畢竟雨前茶,價格適宜,味道較之明前茶,多了些潤澤。民間諺雲有「穀雨穀雨,採茶對雨」,《茶疏》曰:

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

許多詩詞里也記錄了文人墨客喝雨前茶的樂趣。


鄭板橋《竹石圖》



文人們愛喝穀雨茶,也是由於民間有「穀雨喝茶辟邪」的說法,古人們認為穀雨這日喝新茶,可以清肝明目、祛火消腫、強健體魄。穀雨茶含有豐富營養,比如多種維生素和胺基酸,此說法不無道理。


  • 賞牡丹花


路治《花卉卷》(局部牡丹)


明 孫克弘《百花圖卷》(局部牡丹)


穀雨前後,正是牡丹花開花之時,故有「穀雨三朝看牡丹」「穀雨過三天,園裡看牡丹」的說法。

盛產牡丹的地方有山東菏澤、河南洛陽、四川彭州等,江南地區雖並不廣泛種植牡丹,但自古就有一些名客家中種植牡丹,穀雨前後,邀請各方來賓進園觀賞。

前幾日我去了家附近一個牡丹園,許多牡丹已開至花謝,但仍有一些品種還未開放,大概在穀雨節氣後幾日便可綻放。據說牡丹花經濟價值極高,不僅可以用來觀賞,牡丹籽油還是植物油中的優品,價格昂貴。



  • 紀念倉頡造字

陝西白水縣至今依然保留著穀雨時節祭祀倉頡造字的習俗。


白水倉頡廟丨百度圖片


據說,這裡是倉頡的家鄉,史官鎮北就安葬著倉頡,其墓碑上還有一副對聯,寫著「雨粟當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橋陵」。


古倉頡之墓丨百度圖片


傳說中,倉頡擔任黃帝使官,結繩記事,德才兼備,為了造字不辭辛苦,翻山越嶺尋找大自然中飛蟲鳥獸、花木山石的靈感。當時,民間正在遭受嚴重的大饑荒,倉頡擔憂無比,而他造字的功勞感天動地,於是黃帝「天降穀子雨」來嘉獎他的功勞,使得民間不再遭荒。

以後年年,人們紀念天降穀雨,由此便有了如今的穀雨節氣。穀雨節氣的習俗如今依然流傳甚廣,人們喝茶、賞花、聽雨,紀念倉頡,靜待夏天的到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kMfknEBfwtFQPkdiL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