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夕節,上元天官來賜福

2020-02-08     傳統活兒


解語花·上元

宋·周邦彥

風消絳蠟,露浥紅蓮,燈市光相射。桂華流瓦。纖雲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年光是也。唯只見、舊情衰謝。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



每年陰曆正月十五,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



在古代題材的影視作品中,我們時常看到如下場景:花市燈如晝,魚龍一夜舞,男女主角穿梭在火樹銀花中,身著靚麗,神態歡欣,攜手共游。沒錯,元宵節便是這樣一個舉國歡慶的盛大節日,其熱鬧程度不亞於我國的第一傳統節日——春節。同時,元宵節又是我國除上巳節、七夕節之外的又一個情人節。


歷代詩詞中,有許多篇章都給了元夕愛情,如大文豪辛棄疾那膾炙人口的《青玉案·元夕》:


眾里尋他千百度。

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如多情歐陽公所寫《生查子·元夕》: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還有一些話本愛情故事,比如《張生彩鴛燈傳》,張生拾到上書情詩的紅鮫綃手帕,另有留言約定正月十五某處鴛鴦燈前見,張生元夕前去,果然覓得佳人,成就傳奇姻緣一段。


張生與崔鶯鶯


比如著名的成語「破鏡重圓」的由來故事,樂昌公主與徐德言正是在元宵節和好;又比如閩南地區傳統戲曲《陳三五娘》,男女主便是在元夕一見鍾情、私定終身……雖然故事都非常俗套,但對於沒有太多娛樂、社交生活的古代人來說,政策上「婦女出街游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是一年一度去結識異性的盛大節日,意義重大!怎能不編造些爛俗的才子佳人愛情故事應景呢?當然,這也表達了娛樂項目匱乏的古代人,對美好愛情與生活的嚮往。



除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節日,元宵還具有其他重大意義。中國古俗有「三元節」,上元節為首,中元節(七月十五,又稱盂蘭盆節、鬼節)為中,下元節(十月十五,又稱水關節)為末,都具有道教的宗教意義。


上元節的宗教起源於道教陳規。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寫道:「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據說道教崇奉的天神分天官、地官、水官,上元對應天官,而天官為人間賜福。



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上元節的歷史起源是來自漢文帝。據說漢文帝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故年年此夜,都要出宮遊玩,民間也同樂其中。


漢文帝為什麼這麼開心呢?那是因為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獨攬大權,劉氏一族力排眾議重新獲得政權,推漢文帝上位,代替了他的哥哥惠帝。漢文帝青年登基意氣風發,又大權在握自然高興。劉氏勘平諸呂之亂、為漢文帝登基奠定基礎的日子,便是元宵節。



元宵節習俗眾多,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看花燈。燈寓意寄託光明、驅魔降福,所以元宵節放天燈、開燈會,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由此,又衍生出各種精美絕倫的花燈,人們把花燈製成藝術品,做成吉利可愛的形象,如兔子、獅子,或者在花燈上繪製精美的花卉、仕女圖。



此外,各類燈謎也層出不窮。燈謎在春秋時便產生了,當時稱之「隱語」,漢魏時才稱之「謎」,到了南宋時,有人將謎語寫於燈面,讓元宵活動多了一項,此舉一出,流傳甚廣。


《武林舊事·燈品》中記載:


「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渾語,戲弄行人。」


南宋詞人黃彥輝有元宵詞,寫這一情景:


「琥珀盞中雲母鍾,琉璃光射水晶宮。風隨蘭麝香千里,人在蓮花影萬重。」


直至今日,人們依然熱衷於猜燈謎。



燈謎之外,舞龍燈也是元宵節街頭一大看點,辛棄疾「一夜魚龍舞」便是描寫這一盛況,看點還有踩高蹺、劃旱船(為了紀念大禹治水)、舞獅子等,若走進宋代汴京的元宵夜,一時之間,也不知該看美女如雲,還是花燈如晝,還是龍獅共舞。



如今,我們不似古人那般娛樂匱乏,年年上街慶祝,也不再將元宵視為情人節,期待「人約黃昏後」,這個節日的存在感逐漸降低,但元宵節的美好祈願依舊存在,代表著人民生生不息的期盼。


我想,希望二字,就是元宵節最終極的意義吧。在這個特殊時期恰逢佳節,讓我們一同把這顆希望的種子埋在心中。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cV3J3ABgx9BqZZIMvM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