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已盡,庚子伊始,中華大地迎來又一個節氣輪迴,之首為立春

2020-02-04     傳統活兒



大寒結束了,庚子年伊始。至此,中華大地迎來又一個節氣輪迴,之首便是立春。


立春,在每年公曆2月3日或4日,立春當日,太陽達到黃經315度,標誌著春季的開始,是我國最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之一。



《群芳譜》記載:「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即開始,春之氣息逐漸顯露,陽氣回升,萬物悄悄復甦,打破冬季的寒冷冰封;同時,在中國古代,立春也是個打破陳舊,建立新事的節氣,故上至天子公卿,下至草民百姓,都極為重視。


官方大部分以祭祀為主。


皇宮內,以天子帶領三公九卿去東郊迎春為首要,按照規程,祭天祭祖,祈禱本年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祭祀活動結束後,各地官員進宮朝賀,宮裡有進貢的大春牛、小春牛,牛身裝飾上金銀絲線以及羅帛等貴重物,天子將其贈給朝覲的百官。


皇宮外,官員們以地方化的慶賀為主,進行宗教祭祀演化後的娛樂活動,比如當地太守象徵性春耕,並用柳條打春牛,接著縣裡將自製的春耕圖、立春帖子等,請一個青衣青帽的少年郎送向民間,提醒百姓們莫要忘了努力勞作。


春耕圖


民間則不拘束,以各類迎新春娛樂活動為主。


冬季的沉悶終於可以打破,人們紛紛從家中走出,去游春,雖然到端午節之前游春活動都可以源源不斷進行,但是立春當日的游春活動比較特殊,叫「探春」,此日人們組織民間遊行活動,以報春人為首,戴著鮮艷滑稽的公雞帽子,然後一群人抬著用木頭、泥塑類的大木雕牛排第二,接著,隊伍中民眾自由發揮想像力,或是扮演成牧童,或是扮演成燕子、鴛鴦,歡歡喜喜、敲鑼打鼓。



街上會有許多民間藝人擺攤,販賣精美的春牛雕刻,有的藝人則會製作大批泥牛挨家挨戶贈送,極為熱鬧;看戲的小孩子前襟會佩戴上以絲絹製作的小娃娃,名「春娃」,據說可以保小娃娃平安。


從街上走入百姓家,應景之物源源不絕。門上貼著鄰居送的迎春祝福字畫,牆上掛著臘梅春景圖,窗戶上貼滿了巧手婦女自己剪的窗花,有春牛、公雞、花鳥,桌上放著幾隻米糊做的春牛,擺著民間藝人處買來的五彩春牛;架子上掛著聰明父親給孩童自製的風箏,以備東風歸來,自家孩子能第一個放上,梳妝檯上擱著婦女新做的紅紙髮飾,以春禽花鳥為主,材料簡單,樣子可愛,衣櫃里掛著新衣服,因為立春要穿新衣;廚房裡擺滿了春盤、春餅。


春幡玉墜


細細考究的話,婦女自製的彩條髮飾在古代叫「春幡」,便是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中「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那個春幡。除了女子可佩戴,男子也可,皇帝會在立春日給群臣賞賜,但材質同民間比更加金貴,宋代詞人周密《干淳歲時記》中記載:


「是日百官春幡勝……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璫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


可見這種御賜春幡多麼精妙。此外,春幡又叫「鬧蛾兒」、「長春花」、「斗蝶」。


再繼續考究,古人廚房中的春盤、春餅,是立春節氣常備的點心,春餅以蘿蔔絲、豆芽為主,春盤則是用果子、蔬菜、餅餌之類拼盤而成,寓意健康平安。


杜甫《立春》便寫道:「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這「細生菜」便是春盤中的蔬菜生菜,此外,人們還會吃蘿蔔,稱為「咬春」,明代《酌中志》寫道:「立春之時,無貴賤嚼蘿蔔,曰『咬春』。




關於古代的立春節氣,古詩詞也記錄下許多美好。


如上文提到的,辛棄疾的《漢宮春》: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辨,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閒。閒時又來鏡里,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杜甫的《立春》: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縴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兩首詩詞,基調都帶些惆悵,這也很好理解,因為春日是一歲之初,也是一歲之末,交替換季後,就是花謝花飛的初夏,怎叫人不去感嘆呢?詩人們與歡欣雀躍的百姓思考方式不同,他們憂國憂民,又思索生命、生活之意義,自然多了些憂愁。


立春已至,今年的立春與以往大有不同,在足不出戶防疫的同時,獨處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獨立思考的空間——如今,與嚴重缺乏娛樂的古代不同,我們幾乎是「娛樂至死」,那或許我們應當如詩人一樣,多一些對生活、環境的思考。


作者:奇妙丸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7fYEXABgx9BqZZIRUX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