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收回長達62年的「父母懲戒權」:我的孩子,還不能懲罰了嗎?

2020-10-29     知子花家庭教育

原標題:韓國收回長達62年的「父母懲戒權」:我的孩子,還不能懲罰了嗎?

沒有人從未被懲罰,也沒有從不懲罰孩子的家長。

遙想當年,我們誰不是「被自願」寫作業的熊孩子?

在今年9月下旬,一位來自浙江的孩子卻因為沒寫完作業,傍晚被爸爸脫掉鞋子帶到太公的墳地「思過」以示懲戒:「我教不了你,就讓老祖宗來管管!」爸爸可能也想在差不多的時候收場,就在山下等了半天,卻發現孩子遲遲不出現,這才報了警,最後在民警的幫助下,才在一所黨校旁找到他光著腳,狼狽不堪的孩子。

雖然漆黑的山路無比崎嶇,碎石蟲蟻隨處可見,但父親當時可能正在氣頭上,沒想那麼多,只是希望孩子能好好完成作業,所幸孩子最後還是找到了,但在當時那樣的氛圍里,他也一定感到非常害怕吧。

當懲罰走向極端的時候,就會演化成虐待。

2019年6月,為了懲罰調皮的孩子,韓國一名9歲男孩被繼母鎖進旅行箱長達7小時,窒息身亡。由於虐童事件頻頻發生,韓國政府決定收回長達62年的父母懲戒權,將虐待兒童視為重罪。

作為一種「成長的儀式」, 懲罰其實是一種不經意的行為,它是一把雙刃劍,好的懲罰可以讓孩子健康成長,不當的懲罰卻容易給孩子造成心靈上的創傷。常見的不當懲罰,有體罰、羞辱、冷漠等。這背後折射出的,是父母的無力感——面對孩子的「失控」,感到無所適從。

對於上面事件中父母的無奈,有人表示理解,也有人表示反對,還有人認為,公道的懲戒是必要的,畢竟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權威性還是很重要的。可是作為孩子的家長,怎樣的懲罰是適度和有效的呢?總不能不管孩子了吧!

當孩子「皮」的時候,你可能會打趣他「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或者「這是又皮癢了吧」,多數家長對孩子有意或無心的懲罰,本意還是希望他們能少走彎路,更好地成長,只是由於沿襲了不合時宜的教育方式,或者沒能用更大的格局去看待孩子當下的錯誤,所以造成了這些不良的後果,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懲罰形式就是體罰,最簡單的,莫過於「打」。

臨床心理學博士羅拉·馬肯姆認為,當孩子做錯事或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如果家長使用體罰,對孩子的個人成長不但沒用,還會起反作用。原因如下:

第一,會讓孩子成為沒有同理心的人。他們只會記得自己得到了「被懲罰」這個痛苦的結果,之後也只會去想如何逃避懲罰,卻極少考慮自己錯在哪裡,如何改正。

第二,孩子會堅信自己是「壞孩子」,從而「越罰越壞」。比如,他們從小就知道,犯錯就要挨打,也會自然而然地認為自己是壞孩子,反正我本來就是壞孩子,你也已經打我了,那我就繼續壞著吧,等我犯錯了,無非也就再挨頓打唄。

第三,被壓抑的情緒,可能釀成潛滋暗長的暴力傾向。如果孩子漸漸接納挨打或其他形式的體罰是一個合理的行為,他們就會默認這是一種正當手段,長大後也會傾向於使用這種熟悉的方式應對問題。

回歸懲罰的本質和內核,只是家長希望孩子懂得「無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學會承擔行為的後果,怎樣做才能簡單易行,不傷感情才是關鍵。

01

一個原則

用自體心理學流派的創始人科胡特的一句話來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抱持「不含敵意的堅決,不帶誘惑的深情」。怎麼理解呢?「不含敵意的堅決」,意味著要在大的原則性問題上,讓孩子明確而清晰地知道行為的界限;「不帶誘惑的深情」是無條件地關愛孩子,而不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地處理與孩子的關係。

02

五個要點

1. 區分孩子犯錯的動機

比如孩子打碎了一個花瓶,是因為毛手毛腳不小心打碎的,還是為了「聽響兒」、「撒氣」故意打碎的。對前者,應適度寬容,提醒一下,並用相對溫和的方法來懲罰他。比如,讓他給花澆水一個月,並保證花瓶不被打碎。對於後者,可以要求孩子來賠償,可以用一定量的家務作為兌換的方式,比如擦桌子一個月,算作20元,然後讓他重新買一個花瓶回來。

2. 懲罰要及時

行為主義心理學流派的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人類的行為大部分都是操作性行為,都離不開及時強化。所以任何行為,都應該及時伴隨某種反饋,而不是延後處理。所以千萬別「秋後算帳」,到那時候孩子只會覺得你存心跟他過不去。

3. 讓孩子錯的心服口服

明事理的家長,會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以後應該怎麼做,而不是既傷了感情,孩子下次依然故我,這樣下去,家長也會因此失去威信,眼看著孩子越管越難卻手足無措。

4. 預防大於治療,警告大於懲罰

對於那些明明可以預知結果的事情,就要讓孩子提前知道這個行為的後果,孩子就會少犯錯。比如,如果孩子提前知道闖紅燈可能被車撞,那他就不會貿然往前沖。

5. 懲罰的目的不是為了撒氣

打罵和體罰都是應該放棄和避免的,這些做法只會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加疏離,而懲罰也不是為了讓他們感到恐懼,只是為了讓他們糾正錯誤,學會承擔行為後果,習得正確的行為方式。

03

如何溫柔地懲戒孩子,這些方法或許對你有用

當孩子在公共場合發脾氣,不合時宜地大喊大叫,引人側目的時候,不要當場打罵、訓斥孩子,可以等回家之後罰他做一些練字、畫畫、做手工之類的可以讓人平靜的活動,然後與他溫柔地探討當時行為的不妥之處;

當孩子在吃飯時故意把米粒撥到地面的時候,讓他立刻清理乾淨之後再繼續吃飯;

當孩子不寫作業的時候,告訴他如果這樣做,就減少半小時看電視的時間;

這「一個原則,五個要點」,既給孩子確立了行為的邊界和應承擔的後果,又不會失去孩子的尊重和愛。

越早實踐,越早受益!

作者:知子花郭欣雨,圖源於網絡收集,如侵權聯繫刪除。轉載需註明來源,知子花教育(ID:zhizihuajy),18年專注於心理學和家庭教育領域,20000+海量原創家庭教育案例,掃碼關注我,了解更多教子方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mJKd3UBLq-Ct6CZKAB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