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園中,平均每7分鐘就會有一個孩子被欺負。」
一個廁所,16名初中生,其中1人被另外15人圍住,氣氛緊張,矛盾一觸即發。
這個被圍住的人叫小蔣,外地轉校生,單親媽媽把他帶大。為此他在校內頻頻受到學生的排擠欺負。
2019年5月17日,小蔣整整一天都處於噩夢中。
早上剛上課,一個同學稱「要打他」,只因為小蔣與號稱是他女朋友的女生講了幾句話,這個同學認為小蔣招惹了他女朋友,就稱看不慣他,想揍他。
上午上廁所的時候,他又被幾個學生圍著說要打,因為中途上課鈴響就散了,沒有打成。
中午吃完飯以後,六七個學生強迫他去廁所,稱會找社會上的人打他。 小蔣很害怕,就藏了一把軍刀在身上,試圖防身。
隨後,一共有15個學生把小蔣堵在廁所里,一審判決書顯示,這群學生對其拳打腳踢,遭遇眾人圍毆後,小蔣拿出事先藏好的刀亂舞防身。
其中陳某林的腰部左側、背部被捅傷,吳某的左大腿被劃傷。另一名學生陳某濤從背後掌摑蔣華,蔣華轉身向陳某濤捅了一刀。
群毆過後,小蔣被帶到派出所,他才知道事態很嚴重,兩個學生被他捅住院了。他在派出所進行了長達10小時的等待與問話,這個15歲的男孩就這樣度過了自己人生中最灰暗的一天。
10天後,學校和對方家長找到我們談賠償,說他兒子占主要責任,要賠償。
這個母親悲痛欲絕的稱,15個人打我的孩子,難道我兒子不是被欺凌、受傷害的那一方嗎?我們為什麼要賠償?
明明是校園欺凌,卻被當成互毆,她的兒子就這樣被關了近11個月。
此事一出引發了大家的共鳴,這讓我們意識到校園暴力的廣泛存在,以及對於被欺凌的孩子來說,造成的傷害和影響是持久甚至不可磨滅的。
去年上線的《少年的你》,同樣講述的是校園霸凌的事情,讓我好幾天都有種窒息感。
周冬雨飾演的陳念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霸,她安靜內向,大多時候都是塞上耳機專心學習。班上同學都是高考復讀生,壓力比普通高考生更大,整個班級的氛圍非常壓抑。
打破沉默引起喧譁的,是一個不堪校園惡霸們羞辱的女生胡小蝶跳樓自殺。
一時間,各班同學蜂擁至走廊、樓下圍觀,有人舉起手機拍攝視頻,有人在微信群里議論死狀。只有陳念,脫下了自己的校服蓋在了胡小蝶身上。
但這個動作,讓陳念成了下一個被霸凌的目標。
很快,陳念的板凳上被倒滿紅色液體;
放學路上,她被一腳踹倒在地;
體育課上,要麼無人傳球給她,要麼被排球砸頭砸身體;
下樓梯也會被絆上一腳,滾下樓梯摔傷;
甚至還有一籠子沒用得上的小白鼠。
未成年的孩子霸凌起來,早已不是同學間的惡作劇那麼簡單,它比家長和老師的想像嚴重的多。
最後一次的霸凌上升到了人身羞辱,陳念被魏萊為首的小團體堵在巷子裡,拳打腳踢,剪頭髮,撕衣服拍裸照錄視頻。
去年5月份時,太原的一位大二女生長期遭受舍友校園暴力,甚至被舍友逼迫拍脫衣服視頻,還被發到網上引起熱議。
就是這種網友萬千指責的情況下,欺凌者仍覺得沒錯,反而覺得「清空微博」的嚴重性要遠遠高於被逼脫衣服女孩的清白。甚至還揚言:「我從小到大都沒怕過誰。」
再到患有小兒麻痹的男孩被同學欺負,被逼著手碰糞便還要舔食,最後被媒體爆料後,還發現長期被索要錢財。
再到之前我們說過的13歲男孩殺10歲女童,他可以瘋狂砍女孩多刀,事後還故作輕鬆的跑到女童家中詢問情況。 這種反社會的行為卻因為年齡只能判3年,讓人悲哀。
學校本該是一個遠離成人社會的無憂象牙塔,裡面只有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但事實上,長久以來公眾都忽視了校園霸凌的存在,以及它從言語侮辱到肢體暴力的多樣形態。
每7分鐘就有一個孩子受到欺負,然而令人更揪心的是,僅僅只有4%的成年人可以得知並介入協調,仍有超過85%的孩子孤苦無依默默遭受著暴力的危害。
據估計,每天有16萬孩子因害怕被其他學生攻擊和恐嚇而不敢上學。
更嚴重的是,不是所有孩子都會將自己在學校被欺凌的事情告訴父母,而是選擇一個人默默忍受……
長期的欺凌,會讓他們焦慮,抑鬱,甚至自殺。 校園欺凌如此可怕,我們家長到底應該如何保護好自己的孩子?
讓孩子知道,父母會給予最及時的保護
什麼樣的孩子最容易遭受校園欺凌?
答案是:喪失父母保護的孩子。
陳念為什麼會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因為,她自幼父親不知所蹤,母親因賣假貨欠下外債逃跑,陰暗破舊的居民樓里,備戰高考的她,孤身一人,幼無所依。
最最無助絕望的時候,她只能通過電話聯繫四處逃竄的媽媽。眼淚和鼻涕一起嘀嗒到手機上,她還要調整呼吸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很快樂。這是一個苦孩子,對唯一親情的依賴和討好。
父母們或許不知道,因為自己沒有及時感知到孩子的異樣,給不了孩子需要的保護,會讓孩子自己一個人遭遇多少人生至暗的時刻。
無論孩子成績好壞,可愛與否,父母都要用心去保護他,不要放棄他。
當然不僅要保護他不被別人欺負,更要給他健康的思想,讓他不去欺負別人,還要告訴他不要在別人被欺負的時候,冷漠對待。這才是防止校園暴力最根本的方法。
給孩子最有效的管理和最溫暖的愛
整部劇中,最讓人心疼的還是小北。
父親在他很小時候便扔下他們母子跑了,母親也在他13歲的時候,為了重組家庭而拋棄了他。
毫無生活來源的小北為了生計,隔三差五的和一群社會人員打架鬥毆。每天鼻青臉腫、渾身是傷地回到那個破舊不堪的小房子裡。
小北第一次帶陳念回家時,問她「有男友還來我們家啊?」他說的是我們不是我,在小北內心深處他還是潛意識地把房子視為他和母親的家。他的內心非常渴望母親會回來。
父母對孩子缺少教育和愛,孩子往往就會去拚命讓自己受傷,想以此來得到父母的關注。孩子通過傷害自己的方式來呼喚愛。
可能在孩子眼裡,惡作劇就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得到父母的責罵,而責罵就是一種他們所謂的「獎勵」。
父母千萬不要任由孩子胡鬧,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必須竭盡全力有效地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減輕其對孩子的未來的負面影響。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有效的管教是非常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的。
父母要走進孩子的內心,與孩子進行最深入的交流,給予孩子最溫暖的愛。
尊重孩子,多給他們說「不」的空間
影片里跳樓女同學胡曉蝶含著眼淚說:
「他們都在欺負我,為什麼你們不做些什麼?
」每一次受欺負都是在她身心上狠狠捅了一刀,直至最後跳樓才算是「解脫」,而每一個袖手旁觀的看客都是幫凶。
不管是未成年人還是成年人世界,旁觀者的麻痹冷漠才是創傷後的利刃,刺痛人心。
跳樓女生死後的第二天,校園恢復平靜,同學又有說有笑,忘記了這樁慘案,只是霸凌仍在繼續,只是對象悄然轉移。
為什麼這些孩子遇到霸凌不求助、不反抗,因為他們從很小的時候起,他們會覺得忍一忍,也就扛過去了,這是這些孩子最讓人心疼的地方。
尊重孩子,多給他們說「不」的空間,告訴你的孩子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勇敢、要明理、要敢於大聲地說「不」。
願所有的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願學校真的是我們擁有的樂園。
作者:知子花潘香婷,轉載需註明來源,知子花教育(ID:zhizihuajy),18年專注於心理學和家庭教育領域,20000+海量原創家庭教育案例,掃碼關注我,了解更多教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