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電影《囧媽》你看了嗎?
每年春節,都會有多檔春節賀歲電影上映,今年也是一樣,可遺憾的是因為疫情的影響,所有春節檔電影取消上映。
為了不給國家添亂,我們絕大部分人也都選擇呆在家裡,而《囧媽》這部電影在抖音、今日頭條等平台的免費上映,對我們來說無疑是個大福利。
聽過很多看過囧系列電影的觀眾說,爆笑之後,都是哭得稀里嘩啦。
今年這部《囧媽》也不出意外,全片以母子搭乘火車的旅行為引,勾勒出了中年危機、中式家庭關係及眾生群像。笑點不斷的背後引人思索,而溫情至極的淚點更觸人心弦。
今天小花就想借《囧媽》這部電影,和大家聊一聊中國式家庭,中國式親子關係的那些事兒。
「因為我是你媽呀!」
在我的印象中,小時候每次我和媽媽理論,媽媽最後都會用一句話終結,那就是——「我是你媽!」
媽媽一直是一個偉大的稱號,她賦予孩子生命,也養育孩子長大,但是媽媽不該成為控制孩子的藉口,或者道德綁架一個人的理由。
徐伊萬在和徐媽媽六天六夜的火車之旅上,有很多場景有笑料,卻又滿含深意:
徐媽媽總是覺得徐伊萬吃不飽,無論徐伊萬在打電話還是看手機,徐媽媽總是不停地往他嘴裡塞東西,核桃、紅棗、各種水果,甚至在徐伊萬打電話時,往他嘴裡塞整個雞蛋。
徐媽媽總是強迫徐伊萬做任何他不想做的事,火車站站台透風,徐媽媽堅持要徐伊萬拍照;
徐媽媽說申時(下午15-17時)要排尿,於是先後給徐伊萬喝了果汁、薏仁水、以及各種飲料;
徐媽媽覺得徐伊萬需要補充營養,因此給他吃紅燒肉,但卻在只剩最後一塊紅燒肉的情況下,突然制止說,你吃的夠多了,再吃就會變胖了,所以現在我要控制你;
不允許徐伊萬看手機,因為徐媽媽覺得手機用多了,會得老年痴呆;
一直追問徐伊萬和張璐為何沒孩子,絲毫沒顧忌到,徐伊萬已是一個成家立室的成年人:
「你們現在還住在一起嗎?」
「住在一起啊。」
「住在一起為何孩子出不來呀?那種事不做了嗎?」
「媽,是不是那種事,我也要向你彙報呀?」
在沒經過徐伊萬的同意下,隨時給張璐打電話,干涉他們夫妻的生活......
徐伊萬崩潰地問:您為什麼要這麼對我呀?
「因為我是你媽呀!」
這一句話打敗了所有,徐伊萬崩潰地哭了。
因為那是媽媽,他沒辦法與媽媽反目成仇;因為媽媽好像也是為了他好,他不應該和媽媽成為對立面。
父母越控制,孩子越逃離
愛是一個溫暖的詞彙,但當我們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時,這種愛就變成了「錯愛」。
電影中,徐伊萬在和徐媽媽爭吵後,對媽媽說了一番話:
「在你心裏面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你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過去了,你難道還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其實,生活中,和徐媽媽一樣想要事無巨細的參與兒子生活的母親並不少。
朱雨辰母子倆,就是典型的控制型親子關係。
對於朱媽媽來說,兒子就是她的人生,她的命,她的全部。
在她眼裡,朱雨辰太讓人心疼了。她必須用自己的整個生命去愛他:
十年如一日凌晨四點起床,只為給兒子熬梨汁潤肺。
然而朱雨辰並沒有因為媽媽這種偉大的愛變得多麼幸福,一提到母愛,他就會頭大,甚至還因為母親的寵愛找不到伴侶。
除了朱雨辰,還有成龍和吳綺莉的女兒吳卓林。
眾所周知,吳綺莉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家長,她對吳卓林愛和管教一直很極端,據說吳卓林9歲前上廁所,都是被抱著去的。
之前吳綺莉的一次報警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
吳綺莉報警稱女兒將自己反鎖在屋內,擔心她有危險。可是在出動了大批消防人員後,才發現原來只是吳綺莉想借警方聯絡女兒。母女倆已經有近20天沒有互通音信了。
而對於吳綺莉的報警,吳卓林只是冷漠地建議媽媽去看醫生。
面對愛的綁架,吳卓林不止一次反抗過,她寧願流落街頭也不歸家,多次割腕自殘,抽煙、喝酒、剃陰陽頭,公開出櫃,高調結婚,甚至報警抓捕母親。
沒有界限的愛,終將走向傷害。
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
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竟然與痛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一方拚命控制,一方瘋狂逃離,這樣的親子關係,註定充滿危機。
愛是相愛相殺,也是相互和解
電影不止是電影,還是對生活的映射。
每當我看電影的時候,會想這個片段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又為什麼那麼多巧合。
《囧媽》中,徐伊萬和徐媽媽就像是相愛相殺的一對冤家,他們一言不合就吵架,甚至賭氣到不說話,但是徐伊萬也會在媽媽獨自下車時,趕快追出去,媽媽也會在面對熊的攻擊時,選擇擋在徐伊萬身前,犧牲自己讓熊來吃她。
電影有巧合,可是生活沒有,藝術來源於生活,我們當歸於我們。
雖然很多家長總是嘴邊掛著「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父母都是真愛孩子的,只是愛的方式出現了偏差。
所以希望父母們能明白,適時放手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就像在《囧媽》的影片結尾,徐伊萬的母親所說:
「電影里的伊萬是個孩子,但我的伊萬,已經是個大人了。」
是的,孩子總會長大的,無論他父母的眼中是多麼的需要保護,他終究是一個獨立完整的生命,一個社會個體,他需要依靠自己去完成他的人生。
徐媽媽到最後想明白這這個問題,而徐伊萬也用自己的婚姻作為代價認識到什麼是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絕對不是控制和索取,而是學會接納和尊重。
這種尊重不是讓別人按照我們的想法活著,而是可以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出最好的自己。
電影中的母子和解令人感動,因為一趟俄羅斯旅行他們看到了彼此的內心,也打開了自己的心門,遺憾的是現實中很多孩子和父母可能終其一生,都沒能化解親子之間的隔閡。
愛不該是一場互相傷害,我們終將要與自己和解,與父母和解,與家庭和解。
在這個疫情籠罩下的特殊春節,部分地區已經施行限行,這是災禍,卻也是家人間難得共處,敞開心懷的機會。
願我們都可以藉此機會多和自己的孩子交交心,平等地聽孩子說說話,凡事多問問孩子的意見;
也多陪陪老人,回憶下過去,談一談你們不曾說過的心事,做一些你們一直想要做卻沒做的事兒......
愛需要界限,需要自由,更需要交流,我想這也是《囧媽》這部電影,給予我們的最大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