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惋惜的黑鷹T95!最早的第四代坦克,優異性能至今無國超越

2019-12-04     軍事編輯部

蘇聯坦克工業部門內部有句流傳甚廣的話:"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顆,我們設計的坦克就有多少種。"二戰時期蘇聯紅軍的鋼鐵洪流從本土一直推進到柏林,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核戰環境下坦克憑藉著自身出色的三防能力,得到了蘇軍更多的青睞。

隨著上世紀80年代後期北約M1A1、豹2A4主戰坦克相繼大批量服役,蘇聯感覺最新型T-80坦克越來越難以保持技術優勢,便啟動了第四代主戰坦克研發計劃。不過紅色帝國的崩潰令這一切化為泡影。

1995年,繼承蘇聯大部分家產的俄羅斯決定重啟該項目,代號為"195工程",因此外界習慣稱呼這款俄羅斯的下一代主戰坦克叫T-95。該項目由坦克研發"大拿"烏拉爾廠負責。當時俄軍預計T-95將會在2011年左右列裝部隊。關於T-95的說法向來眾說紛紜,唯一的原型車只是用來測試部分技術,與真正意義上的T-95關係不大。所以接下來說到的T-95性能數據摘自"195工程"設計要求,而不是那輛原型車。

火力始終在坦克設計指標中占據最為重要的地位。早在蘇聯時期,軍工部門就替換125mm滑膛炮進行了論證,最終分別誕生出130mm、140mm以及152mm口徑主炮並成功完成了裝車測試。就穿甲威力而言,當然是口徑越大穿甲深度越大,152mm主炮甚至打出了1300mm以上對均質鋼裝甲的穿深,足矣毀滅一切坦克。

不過大口徑主炮的問題就是身管過長導致平衡性較差、后座距離過長以及備彈量較少。改裝152mm主炮的T-80隻能容納18枚炮彈,根本無法支撐起一場激烈對抗。經過對同時期西方坦克防護能力的分析後,俄軍認為130mm的性能完全可以滿足需求。

發射鎢合金穿甲彈時在2000米內可穿透760mm均質裝甲,使用貧鈾彈時甚至可以打出接近一米的穿深。為擴大作戰距離,T-95主炮還能發射"狙擊手"炮射飛彈。採用雷射駕束制導的"狙擊手"最大射程超過8公里,車長可通過擁有大仰角光電通道的周視鏡來控制"狙擊手",以便對抗敵軍武裝直升機。

海灣戰爭中T-72被命中即飛炮塔的畫面讓人們記憶猶新。俄羅斯痛定思痛,決定加強新型坦克的防護力並採用隔艙化設計。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俄羅斯更加認可西方坦克,相反M1A2、"挑戰者2"等"大腦袋、大體重"構型屢次遭到俄方設計人員批評。因此,俄羅斯決定在T-95上破天荒地的應用無人炮塔技術,將全部三名成員安置在車體內的裝甲隔艙中並同彈藥、油料等危險品分離,類似戰列艦上的裝甲帶式集中防護。

T-95車體正面由反應裝甲、多層復合裝甲組成,等效防護能力相當於1300mm均質鋼,即使連今天的M829A4穿甲彈也難以擊穿。無人炮塔設計使得T-95炮塔迴轉機構可以容納更多的炮彈,數量達到了65發,比T-72要多一半左右。車體內的炮長和車長取消了光學備份瞄具,依靠先進的光電、熱像傳感器直接將相應畫面投射到前方的顯示螢幕上,並具備典型的"獵殲"能力。


燃氣輪機相比於柴油機擁有起動速度快、扭矩大、加速性好等特點,在"飛行坦克"T-80身上展露無疑。T-95動力系統繼承自T-80的GTD-1250燃氣輪機改進型號,擁有1800馬力以上的高功率。加強防護後的T-95雖重達55噸,不過依然同T-80保持著相同的噸功率,進而使得機動性一樣出色。


然而經濟長期萎靡不振的俄羅斯無力支撐T-95的研製,在本世紀初T-95模型多次亮相防務展,希望通過國際合作的方式來完成後續工作。雖然沙特曾經對T-95展示出濃厚的興趣,最終卻在西方壓力下而作罷。T-95優異的紙面性能也就無從兌現,只能在設計局塵封的檔案乃至遊戲中去感受T-95的強大。2015年公開亮相的T-14"阿瑪塔"在火力、動力等方面全方位落後於前輩T-95,不禁令人感慨萬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UwM2W4BMH2_cNUgnhc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