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作為最大的軸心國,在歐洲大陸上展開了瘋狂侵略,幾乎整個西歐和北歐,都沒能逃脫納粹鐵蹄的踐踏。在1942年後,大部分歐洲國家都已經淪為了德國的占領地或者是傀儡國。然而有這樣一個國家,它是納粹鐵蹄下唯二沒有被宣戰、被入侵的國家,並且依託德國的貿易需求,賺的盆滿缽滿,並且成功保持和平到了戰爭結束。這個國家便是北歐的瑞典。
有部分人認為,瑞典之所以在二戰中沒被德國入侵,是因為瑞典是一個中立國家。但事實告訴我們,中立國家也只不過是個頭銜而已,有多少中立國家都未能成功逃脫納粹的侵略。例如盧森堡,盧森堡在一、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宣稱自己是永久中立國。然而介於盧森堡的「歐洲十字路口」的戰略地位,幾乎在戰爭一開始,盧森堡便被迅速占領,為進攻他方拿下先機。所以從戰爭史的層面來看,中立國家是很難在戰爭中保持和平的。
那麼瑞典在二戰中保持中立的秘訣是什麼?答案是:「硬」實力和「軟」外交。瑞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未爆發前,就已經開始了軍隊動員和民間動員,在1941年時就已經擁有了超過三十萬人的職業化軍隊,並且還因其全民動員的政策,瑞典還有數百萬的民間預備役可以參戰。並且瑞典軍隊的裝備精良程度面對德軍也毫不遜色。其先進、優秀的軍工產業也是世界聞名的,例如博福斯火炮,就是瑞典的產品。順帶一提,瑞典在當時已經組建了相當規模的坦克部隊與空軍部隊,並且從實力來看能夠和德軍在北歐部署的部隊一較高下。
在德國已經入侵了部分北歐國家之後,德國曾經問詢過瑞典高官,如果德國入侵瑞典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瑞典方面的回答是,瑞典必定全國上下進行抵抗,不會像挪威那樣輕微抵抗,更不會像丹麥那樣不戰而降!瑞典人是古代維京海盜的後代,其骨子裡流淌的是維京人兇狠、堅強的血液。瑞典人骨子裡有一股不服輸的骨氣,就算德國人成功入侵了瑞典,瑞典恐怕也不會服從德國的管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儘管擁有三百餘萬的陸軍雄獅,但是其多戰線和多方向的壓力,使得其專門負責北歐方面的集團軍的人數並不太多,僅有四十萬人。但同時期的瑞典有多少萬人?整整三十萬職業化軍隊,其訓練程度和裝備精良程度絲毫不亞於德軍。在裝備差異不大且整體素質差不多的瑞典軍隊面前,德軍起碼得投入兩倍以上的兵力,才能夠在入侵瑞典的戰爭中取得優勢。
除了「硬」實力方面外,瑞典的「軟」實力是在外交方面上,做出了態度。瑞典擁有德國最想要的鐵礦資源,德國進攻瑞典也是貪圖瑞典領土內的金屬礦物。為了讓德國人放心,瑞典並未對德國設置禁止貿易,反而在整個戰爭期間,將大量的鐵礦物出口到德國,瑞典在與德國的貿易中獲利不少,大賺特賺。
並且瑞典當時奉行有「傾向性」的中立外交政策,俗話說就是「牆頭草」,瑞典在二戰初期國內是存在親法西斯思想的,時任國王古斯塔夫就是其中之一。甚至在二戰初期,瑞典允許德軍部隊穿越其國境和海域。但是上述這些舉動並未太大引起同盟國反感,原因是瑞典在戰爭後期,又倒向了同盟國一方,向英美等國出售物資和武器裝備,戰爭結束後也並未受到制裁。
在瑞典「軟硬兼施」的政策下,瑞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功避免了德國入侵瑞典,並且在整場二戰中賺的盆滿缽滿,為日後瑞典經濟騰飛和成為已開發國家打下了條件。從瑞典在二戰中的經歷我們不難看出,在戰爭中宣稱自己「中立」是絲毫沒用的,必須擁有強大的硬實力和條件下,才有可能維護百年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