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懦弱皇帝」抗日:唐日兩國血戰朝鮮半島,一戰讓日本老實900年

2021-05-14     軍事編輯部

原標題:「懦弱皇帝」抗日:唐日兩國血戰朝鮮半島,一戰讓日本老實900年

提到唐高宗,很多歷史愛好者對他的印象就是「懦弱皇帝」。其前期被權臣長孫無忌打壓,後期又被皇后武則天壓制。一生似乎沒啥大的作為!

殊不知,看似懦弱的唐高宗卻是盛唐時期一位大有作為的帝王。雖然其名聲不如李世民、武則天和李隆基等帝王響亮,但唐高宗時期的大唐版圖面積卻是最大的。大到多少呢?1200萬平方公里,東到朝鮮半島,西到中亞地區的阿富汗、烏茲別克,南到中南半島,北到西伯利亞,這在當時都是唐帝國的版圖。李世民做夢都想不到,他這個看起來為人寬厚又沒啥心眼的老九竟然讓唐帝國的版圖達到了極盛,讓唐朝成為真正的,萬國來朝的東亞帝國。

更讓李世民想不到的是,李治在位時期還教訓了東亞並不老實的日本。唐日兩國的白江口海戰,一戰就讓日本人老實了900年。教訓日本可以算作繼開闢版圖後李治一生中最為耀眼的輝煌功績了。

那麼,中日兩國為何在唐高宗時期爆發戰爭呢?要知道,在太宗時期,日本的遣唐使還來到唐帝國學習深造。

這就牽扯到朝鮮半島政局的變動了。

說得簡單點,朝鮮半島如果唱「三國演義」,唐朝和日本還不會交鋒。恰好朝鮮半島的「三國演義」變成「兩國演義」,這好戲就有的看了。

唐朝的三國演義是哪三個國家呢?高句麗、百濟和新羅,這三個國家早在初唐時期就接受李淵的冊封。按理來說,如果三國能接受大唐的正確領導,東北亞的局勢倒也相安無事。可是,朝鮮半島中面積最大的高句麗卻不是省油的燈。隨著自身國力逐漸恢復,高句麗就聯合百濟進攻唐朝的盟友新羅。頗似劉備聯合孫權大戰曹魏。

新羅和唐帝國是盟邦,新羅被百濟和高句麗收拾,李世民自然咽不下這口氣。公元644年,李世民下令唐軍水陸兩進,集中兵力攻打高句麗。為了早日滅掉高句麗,李世民還御駕親征,和李績等唐軍名將一起,在遼東半島和高句麗決一死戰。在唐軍的輪番攻擊下,高句麗損失非常慘重,綜合國力一蹶不振。

高句麗的國力衰退了,朝鮮半島的三國演義就變成了兩國演義。百濟知道,自己單挑新羅勢單力薄,因為新羅背後有大唐這個靠山。為了打壓新羅,進而將唐帝國的利益擠出朝鮮半島,百濟就找到了新的盟友——日本。日本和百濟一拍即合,共同打壓和唐朝友好的新羅。

此時的日本或許沒有料到,他干涉朝鮮半島局勢的舉動,將迎來唐帝國和日本在東亞的全面衝突。

日本真的有膽量挑戰唐帝國的東亞霸權嗎?至少在日本看來,他是有足夠的實力和膽量向唐帝國叫板的。不要忘了,公元645年,日本就在聖德太子的主持下完成了歷史上有名的大化改新,日本從奴隸制國家搖身一變成為封建制國家。隨著國力的增強,日本內心深處對外擴張的野心就逐漸體現出來。日本不甘心他在「日本列島」的利益,決心把更大的利益擴展到東亞的朝鮮半島。

公元660年,李治命令蘇定方出兵13萬人進攻百濟。百濟在唐軍的打擊下很快滅亡了。而百濟的王子逃到了日本,希望日本能幫助百濟恢復統治。在百濟王子的強烈要求下,日本女皇派出5000大軍,幫助百濟復國。女皇陛下還親自帶兵出征,結果在出征的路上不幸駕崩。

女皇駕崩後,登基的天智天皇繼承女皇遺願,派出了27000人的日本遠征軍奔赴朝鮮半島。得知日軍染指朝鮮半島,東亞的絕對盟主唐帝國自然不能容忍。李治派出劉仁軌指揮2萬唐軍奔赴朝鮮半島,和妄圖挑戰唐帝國霸業的日軍展開激戰,這戰場嘛,就在白江口,離朝鮮半島並不算遠的海面上。

戰鬥打響後,唐軍憑藉體積較小的戰船靈活性強的優點,向日軍展開猛烈衝鋒。唐軍官兵用火箭猛烈攻擊日軍戰船。在唐軍的猛烈打擊下,日軍損失慘重,江面上飄滿了日軍官兵的遺骸和被大火點燃的日軍戰船。日軍怎麼也想不到,他進攻朝鮮半島的第一場戰鬥就遭遇全軍覆沒的結局,幫百濟復國的想法破滅了,萬一惹惱了大唐,讓大唐進攻日本本土,這事情就不好辦了。

最終,日本是徹底的服了,徹徹底底的服了。日本上下再也不打大唐的壞主意,派出遣唐使虛心向唐帝國學習。此後,唐帝國和日本的友誼一直延續,直至安史之亂期間,日本天皇都想派兵幫唐帝國平定叛亂。

欺負弱小,學習強大,這是日本國幾千年不改變的性格,這個性格值得我們深深地思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Pg9ankB-4LL0rMd0Ws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