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妥協還是跪下?淺談法國維希政府,一種別樣的「曲線救國?」

2021-07-20     軍事編輯部

原標題:是妥協還是跪下?淺談法國維希政府,一種別樣的「曲線救國?」

在1940年6月14日,德軍全面開進巴黎,正式占領了這個法國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在西方世界,一個國家的首都被占領,便意味著離戰敗並不太遙遠。自德軍占領巴黎那一刻開始,整個法國便開始了戰敗模式,全國上下有著兩種不一樣的聲音出現。一種聲音是法國將抵抗到底,堅決不降。而另外一種聲音則是,應該投降,儘可能的保護法國全體民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因此法國在投降後便開始分裂,變成了兩個法國,分別是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和一戰元勛貝當所領導的「維希法國」。

在法國投降的停戰前夕。由一戰元勛貝當元帥,所組成的法國內閣與新政府,向德國求和,提出與德國合作,由貝當所領導的政府內閣和相關機構,管轄法國南部和東部領土,擁有直接管轄權,除了管轄區外的地方均由德國直接占領並管理。德國人接受了這一提議,並且德國當時認為法國領土過大,不利於德國直接進行管轄,有一個「偽」政權幫助自己管轄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並且貝當還向德國保證,如果允許「新法國」的存在,「新法國」將儘可能的協助德國,德國欣然同意,這便是後來的「維希法國」。

「維希法國」存在的時間並不算短,但其產生的影響以及合理性仍是學術界至今為止探討的話題之一。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維希法國」成立便意味著法國正式屈服於德國的統治,並且認為「維希法國」是向德國徹底地「跪下」。似乎這一看法毫無爭議,但是卻出現了另外一種聲音,認為「維希法國」是當時必然的產物,是保護法國民眾和財產的必然選擇,只是由貝當背了這個「黑鍋」。

先談談第一種看法,「維希法國」在成立之後,無論是在資源上還是經濟上,都已經或多或少地融入了納粹的體制。並且貝當摒棄了法國之前的共和政體,轉而選擇了偏向於法西斯的體制,並且開始大肆在民間搜捕異見者。並且由於之前對德國的承諾,對於猶太人的大屠殺,「維希法國」也參與其中,在「維希法國」境內的猶太人,和德國通緝的罪犯被「維希法國」的機關抓到後,都將會被送入德國的集中營。

「維希法國」在戰爭中對德國的幫助,和對猶太人和其他民眾的壓迫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近代學術界,又提出了另一種看法,即「維希法國」是二戰中別樣的一種「曲線救國」。「維希法國」在建立之後,保存了法國的大部分陸、海、空三軍軍事力量。並且還掌管著大部分的法國海外殖民地,使其海外殖民地沒有快速崩散,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法國當時的「利益」。

並且「維希法國」儘管處於納粹的體制之下,但是其行政和軍事都是相對獨立於軸心國的,並且「維希法國」還儘可能的在德國的監控下,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儘管留給「維希法國」的法國南部領土,其工業並不發達。但是「維希法國」仍然在其管轄區內,開展了坦克和戰機的研究,並且開展了法國的第一代噴氣式戰機引擎的研究。在法國全部收復並重新建國後,法國的第一代噴氣式戰機,就使用了「維希法國」時期的開發的噴氣式引擎技術。

「維希法國」的存在合理性,至今仍是學術界的探討話題之一。「維希法國」對於戰爭中其他人的壓迫與罪行是無可爭辯的,但如果「維希法國」不存在,德國全境占領並徹底接管法國,瘋狂壓榨法國剩餘的領土資源與工業資源,投入到其戰爭機器中,打敗德國可能會更加困難。但是在戰爭中,「維希法國」很少與同盟國軍隊進行正面交鋒,並且在後來為了避免德軍獲得軍艦,還出現了「土倫港自沉」等事件。

在「維希法國」正式建立後,除英美等國家外,其他國家(包括同盟國國家)均承認了「維希法國」的合法性,並且與其建交。但「維希法國」最終只是一個畸形的產物,在二戰勝利後,其領導人貝當遭到審判,原本應該審判其死刑,但是因其最終年齡過高,並且其是一戰元勛,最終宣判其無期徒刑。「自由法國」的領導人戴高樂始終認為,「維希法國」更應該稱其為「維希政府」,並不承認其是法國歷史上的一部分。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78535289_99938912-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