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以小見大?你想不到的蘇聯優秀設計,全在這枚小榴彈上

2021-06-23     軍事編輯部

原標題:什麼叫以小見大?你想不到的蘇聯優秀設計,全在這枚小榴彈上

自上世紀50年代,美軍研製了M79發射器和配套的榴彈後,世界上就掀起了一片「榴彈熱潮」。世界各國從又笨又重的槍榴彈,紛紛換裝成了輕便的榴彈發射器。隨後不久,蘇聯也開發了自己的榴彈發射器和專用的榴彈,以此來和北約進行對抗。儘管榴彈在許多人看來,大體上都一樣,射出去、能炸就是好榴彈,但其中還是有許多比較精妙的設計,本文就來細扒一下美系榴彈和蘇系榴彈的區別。

美軍所使用的標準榴彈為40X46毫米低/高速榴彈(高速彈長為53毫米),而蘇聯後來開發的榴彈則是以30X29毫米榴彈為代表(這裡僅討論自動榴彈發射器所使用的榴彈),在各大論壇上都認為,還是口徑更大、彈體更長的美系榴彈更勝一籌,但事實上卻是蘇系榴彈完勝。

首先便是彈底的設計,美系所使用的40X46毫米低速榴彈,採用的是底部排氣式的設計,其發射原理有點類似於二戰日軍所使用的八九式擲彈筒的八九式榴彈,在彈殼底部設有兩個排氣孔,在底火擊發發射藥後,排氣孔自動打開,向彈底底部釋放高溫高壓氣體,從而將榴彈打出。

但是這樣的設計,必然會導致一定程度上的損失動能,使得初速下降。同時在彈底增加排氣孔,並且通過特殊材料密封排氣孔,使其在發射時打開,不發射時保持密封性。也無疑大幅度地增加了榴彈的生產成本。

然而蘇聯所生產的30X29毫米榴彈,就沒有排氣孔的設計。其使用的是類似子彈的發射原理,彈底只有一個底火孔,並且這個底火孔不充當排氣孔的作用。在底火擊發後,點燃彈底尾部的發射藥,發射藥爆燃/爆炸後,像射擊子彈一樣將榴彈打出去。既保留了大部分的發射動能,又降低了生產成本。並且蘇聯所使用的榴彈發射器,內部都是刻有膛線的,完全可以像排氣式榴彈一樣在空氣中自轉,保持彈道穩定性。

取消排氣孔的設計,也可以使得蘇聯30毫米榴彈的彈殼設計的儘可能的小,近乎達到了「無殼」的狀態(如圖中所示,只有一小段是彈殼)。而美系的40毫米榴彈,其彈殼還需要包裹一段戰鬥部,而蘇聯30毫米榴彈的戰鬥部是外露的,僅包裹尾端一小部分。這就大幅度減少了榴彈的製造難度,在重量上也將大幅度減輕。

並且由於較大的動能存能,蘇聯30毫米榴彈的射程也要遠遠高於美系的40毫米榴彈。30毫米的直徑在空氣中飛行的阻力要比40毫米的阻力小很多,蘇聯工程師還特意優化了其氣動外形,目的是為了讓其飛得更遠。同樣由差不多的榴彈機槍發射時(MK19和AGS17),蘇聯30毫米的有效射程可以達到1700米,並且後期升級型號的30毫米榴彈可以達到2100米。而美國的40毫米榴彈,在使用40X46低速版本的有效射程,僅在1200米左右,高速榴彈也僅有1700米的有效射程。

儘管蘇聯的榴彈彈體直徑僅有30毫米,但是在威力上完全不輸於美國的40毫米榴彈。並且裝藥還要多於40毫米榴彈。以廣泛使用的VOG17-M型30X29毫米榴彈威力,其內部裝藥為43克左右,而美國的40X46毫米M441高爆榴彈的裝藥僅有33克。並且產生的破片數量幾乎是一致的,蘇聯產榴彈的破片數量因為增加了鋼製破片衣、預製破片槽等,甚至要更優於美系榴彈。

從圖中,大家直觀對比也可以發現,美製榴彈的製造工藝十分複雜(上美下蘇),其中還有大量的銑削部件,而蘇聯榴彈的結構就相對簡單,這也意味著蘇制榴彈的成本更低。無論在重量上、威力上、射程上、造價上,蘇制榴彈都完全勝於美系榴彈。目前蘇聯30毫米榴彈,仍在俄軍裝備序列中大量裝備。令大多數人猜不到的是,一枚小小的榴彈,完美地反映了當時蘇聯工程師的才華與設計的高超,正所謂「以小見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73633909_99938912-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