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陸軍要裁到10萬人以下?坦克都準備廢棄了,大英究竟怎麼了?

2021-05-26     軍事編輯部

原標題:大英陸軍要裁到10萬人以下?坦克都準備廢棄了,大英究竟怎麼了?

在2018年,英國打算將現役裝甲團從三個縮減到兩個,本來就不多的裝甲單位還要裁掉一個,根據編制來看,如果只有兩個裝甲團,其現役、可使用的坦克數量會急劇縮減到140餘輛。除此之外,英國甚至還打算捨棄掉主戰坦克,徹底放棄使用坦克。然而這只是英國現階段裁軍的一個小縮影,英國陸軍在至今20年內,已經裁掉了接近10萬士兵,現役的英國士兵總人數僅在10.4萬人左右,如果算上皇家海軍陸戰隊的話(編制在海軍里,僅有7000人),也不過才11萬人。然而在大英的眼裡,這還不算是最優,在現在英國軍隊的設想中,英軍的規模應該保持在10萬人以下,不禁讓人感嘆:「大英現在是怎麼了!」

想當年,英國的軍力排在世界前幾,一戰二戰的大規模「爆兵」都充分證明了當年英國的實力,一戰結束時英國陸軍有382萬人的現役兵力,二戰結束時則有350萬人的現役兵力。當然這只是「爆兵」時的軍力,對於非戰時的編制來說,參考價值不大。但二戰結束後的1950年,英國陸軍也保持了45萬人左右的常備軍力,冷戰最巔峰的1960年也有約39萬的常備兵力,相較於現在不到11萬人的常備軍力水平來說,現在的英國軍力可謂是「少得可憐」,老一輩的英軍棺材板都要壓不住了。

更何況英軍還要再裁到1到2萬,將常備軍力維持在10萬人以下,這就更讓人難以理解了,本文就來細談下英國是如何做出這個決策的。首先,英國軍力水平與三個重要因素相關,分別是:戰爭、經濟、殖民地。而其中在非戰時階段,最關鍵的因素就在於殖民地。英國在二戰後依舊保持相當龐大的軍力,其中的重要因素就是殖民地,英國需要軍力去維護殖民地的治安,以及在必要時候進行海外介入戰爭。

在二戰時,英國還有英屬印度、英屬緬甸、馬來西亞部分地區、科威特、卡達、以及部分東非殖民地等。然而二戰結束,英國已經丟掉了大部分殖民地,到了1960年,英國已經丟失掉了大部分海外陸地殖民地,只剩下了一些群島級別的海外殖民地,這些海外殖民地相對穩定,不需要英國去利用武力保持影響力,必要時派點軍艦就可以解決問題,因此英國維持強大軍力的理由並不再存在。

因此在1970年,英國陸軍進行了第一次階段性裁軍,但由於蘇聯的存在與威脅,還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軍力,當時英軍總裁軍約13萬,總人數從1960年的38萬下降到25萬人。隨後的時間內,以10年為一個節點,英國都是在進行裁軍。這也與當時英國新興工黨上台有關,工黨主抓的是國內經濟(上文提到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將保守派的擴軍建議均駁回,並執行裁軍政策,現在的10萬以下常備軍力也是工黨提出的。

在1990年,一個重要的時間點,蘇聯在隨後不久解體,對於英國最大的威脅不再存在,同時世界上新興的地區強國崛起,如當時的利比亞、伊拉克等。需要英國海外介入的情況依然存在,如馬島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等,對此英國並沒有進行擴軍計劃,反而決定將大部分軍力全部派出去。1993年海灣戰爭爆發,英國共派遣了4.5萬人,而當年英國總軍力僅在22萬,派遣了相當於總軍力的五分之一。

在二次伊拉克戰爭中,英軍派遣了4.7萬人執行作戰任務,而當年英軍的總軍力已經削減到了15萬人左右的水平,工黨直接將接近三分之一的軍力派了出去了,在歷史上英軍很少以如此高的比例向海外派遣軍力,這也是受限於當年總軍力的原因。然而這也凸顯了英國總軍力水平持續下降的弊病:必須派遣相當高比例的軍力,才可以正常進行作戰。

到了現在,對於英國來說,該打的戰爭都已經打完了,在歐洲範圍內並不存在可以直接威脅英國的國家,如果有,那就讓北約扛著。與此同時英國國內經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保持龐大的軍備對英國經濟來說是一種負擔。英國現階段主要依靠的是空軍和海軍力量(每年的軍費很大支出比例傾向于海軍和空軍),同時英國還在提升和保持核威懾力量,今年的英國防衛白皮書指明要增加核彈頭的數量,而陸軍則是徹底不管不顧了。現在的大英,已經變成了一隻「瘸腿」大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wX7qHkBTyfyRS9wjHr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