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戰結束後,噴氣式引擎技術飛速發展,各國很快將自己手中的戰機更換為更快、更強的噴氣式戰機,以保證自己的空軍在噴氣時代取得優勢。在冷戰中開發出的各種噴氣式戰機中,最有特色的還要數「紅色」的蘇系戰機。蘇制武器多以價格低廉、可靠皮實而示人,就連在較為精密的戰機上也是如此,其中的代表便是號稱「戰機界的AK」的米格21「魚窩」戰機。
米格21「魚窩」的研發始於1953年,處於「音速時代」的初期,當時各國都在擁有了成熟的噴氣式戰機,並沒有停下自己的步伐,馬上著手開始攻克「超音速」這個難題。在此之前蘇聯大量裝備的是米格15、米格17等亞音速戰機,雖然速度較快,但並未突破音速這個門檻,而美國已經完成了飛機超音速方面的理論工作,離裝備超音速戰機僅差一步之遙。對於蘇聯來說,急需一款超音速戰機來裝備空軍,來應對即將進入的音速時代。
為了提高機身強度,並降低超音速時的飛行阻力,新的米格21戰機採用的三角翼的設計,並且機身整體設計的較為緊湊、小巧。三角翼布局能夠使米格21更快的進入超音速,並且在超音速後還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但如果進行機動會導致其速度有較為明顯的下降。但好在米格21很輕,在攜帶少量掛載時,這點損失的速度可以很快的補充上來,並且引擎自帶加力室。
米格21是低推力引擎,但獲得高速的戰機的代表,因為它實在是太輕、太小了。以同樣是三角翼、單發設計的幻影2000為例,幻影2000的空重在7.5噸左右,但米格21的空重僅在6噸左右。米格21使用一具P-13加力渦噴發動機,推力係數較低,僅為50.1。儘管推力較低,但憑藉著較輕的自重。米格21開著加力室能夠輕鬆衝上2.2馬赫的高速,但這並不是每時每刻都保持這樣的高速。米格21的常規作戰速度應該在1.5馬赫左右。
米格21的武器配置也比較不錯,最初的米格21為F型,F型可以攜帶2枚近距離AA-2「環礁」空對空飛彈,自身還攜帶兩門30毫米機炮(後期型號改為兩門23毫米機炮,對於早期噴氣戰機來說,機炮比飛彈更可靠,因為飛彈打完就沒了)。後期的MF型可以搭載四枚AA-2「環礁」空對空飛彈或者是其改進型號。米格21也可以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只不過掛載較少,僅可以攜帶4具火箭發射巢和4枚各型鐵炸彈。但早期的米格21缺少火控雷達和探測雷達,在後來的現代化改進型號中才得以加上,並成為二代半戰機。
在1955年,米格21完成了最終設計並定型,次年開始生產工作,於1958年正式進入蘇聯前線航空兵部隊中服役。西方國家最開始只是在國境線上發現了這種速度較快的新型戰機,但並未成功辨別它們(米格21),直至幾年後才正式將其辨明並取名代號為「魚窩」。(其實也確實很難認,因為早期的蘇系戰機,絕大部分都是機鼻進氣、單發設計,遠距離看上去都一個樣)。
米格21自1956年進入量產階段後,直到1985年結束量產時,共生產了11500架左右。在米格21面世後的第三年,於1961年印度就進口了一批米格21,並在後來成為了除蘇聯以外,米格21的最大用戶國,並且在印巴戰爭中,成功擊落了四架巴基斯坦的美製F104戰機,證明了米格21的優越性。在1974年,一架米格21的價格差不多是200萬美元,而F4「鬼怪」的價格是米格21的好幾倍。
除了印度以外,還有東德、南斯拉夫、波蘭、奈及利亞、伊朗、匈牙利等50餘個國家使用過米格21。當時的中國也看上了該型戰機,並很快將其進口並進行仿製,在米格21的基礎上升級改進出了殲7戰機,並製造了超過1500架,成為7、80年代中國空軍的中堅力量。現在,大多數米格21戰機都已經退役,只有一些國家還在保持了相當規模的米格21機隊。(如印度),由於數量太大,米格21在一部分送入博物館後,還有相當一部分被做成雕像,在俄羅斯境內的許多城市都可以看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1a1hHYBur8RWXSABSh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