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財稅向來不分家,這句話不止是說做財務要懂稅,做企業要賺錢,老闆自然也要關注稅收。
所以,今天文章很重要,雖然比較長,但我會詳細講清楚「金稅四期」和稅務的邏輯和趨勢,相信你們會有很多收穫。
在去年十月份,國家稅務總局局長在一次演講中透露金稅四期會在2022年底建成;今年1月份,金稅四期也在若干個城市開始試點。
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
很多企業都在關注「金稅四期」工程,網際網路關於金稅四期的解讀也有很多。
但基本上沒什麼價值,不是貶的一文不值,就是在妖魔化它。
我特地和這方面的專業人士探討、梳理了關於金稅四期的整體體系,以及它對企業、個人的影響,也算是全網獨一份。
先來說結論,不要不當回事,但也沒必要太當回事。
02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一直說做企業要秉承「長期主義」,在看待金稅四期這件事上,也一樣。
既然說是金稅「四期」,那必然有前三期。
了解金稅工程一到三期的歷史變革之後,你會發現所謂的金稅工程,不過是國家實現「稅務數字化」的工具而已。
在1994年,中國發生了很多大事,其中一件就是徹底改變中國經濟發展邏輯的「分稅制改革」。
當然,這個話題比較複雜,想詳細了解這個話題可以在評論區告訴我,我們今天只要知道其中一點,分稅制改革帶來的「以增值稅為主體的流轉稅制度」。
所謂流轉稅,就是一件商品,從原材料到最終成品的流轉過程中「徵稅」的制度。
像我們常見的流轉稅,就是增值稅。
要想計算每個流轉環節的增值稅多少,就得有憑證。
這個憑證,就是增值稅專用發票。
只是在當時,出現了很多假髮票事件,像某地出口退稅的驚天大案,偽造了上百億的發票,讓這個地方今天還沒能緩過神來。
所以,金稅一期在1995年上線,核心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發票的真偽查證。
但由於計算機還不普及,發票是需要稅務機關手工錄入的,金稅一期僅僅運行一年就停了。
後來的的金稅二期,在有了計算機的幫助下,採用了防偽稅控開票系統,稅務機關不再需要手工錄入發票信息,「以票治稅」的目標基本實現。
到了金稅三期,全國所有稅務機關以及國稅、地稅系統打通,不但實現了稅務系統內部的統一,而且在徵稅範圍上實現了全稅種、全流程的覆蓋。
到這,稅收的收取、協查、管理、稽核的「數字化」目標被階段性的實現,全國增值稅發票的每個環節都形成了一張在線化的網。
但是,還不夠。
為什麼?
金稅的前三期只是完成了數據的在線化,還是「以票治稅」,也就是無論什麼稅,核心還是在那張發票。
這也就意味著稅收的問題被限制在了系統內部,沒辦法實現和整個經濟系統,包括工商、銀行、外貿、海關、質監、公安的數據打通。
雖然已經做到在線化,但還沒真正完成數字化,達到「稅控」的目的,這也就是金稅四期誕生的使命了。
03
那麼,金稅四期怎麼解決呢?
第一是全電發票。
聽起來好像就是我們說的電子發票,實際上不是。
因為我們經常用的「電子發票」,本質上是把紙質發票「映射」到電腦螢幕上,用PDF、OFD格式展現而已,叫它「紙電發票」更合適。
那「全電發票」是什麼?
官方的解釋是:
依託可信身份體系和電子發票服務平台,以去介質、去版式、標籤化、要素化、授信制、賦碼制為基本特徵,覆蓋全領域、全環節、全要素的全新發票,與紙質發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如果你沒理解,那麼就記住「去介質、去版式、全領域、全環節」這幾個關鍵詞。
什麼意思呢?
過去,發票就像是給企業的經營行為拍了張照片。
稅務機關得去看照片,分析這張照片中體現了什麼經營信息,去核對它。
現在,全電發票擺脫了介質的限制,直接用數據記錄經營信息,你的每一個進出項都在資料庫里,不需要稅務機關去逐個分析,而是直接對比上下游、同行業、同時期之間的數據。
這樣一來,納稅主體在發票上做手腳的可能性會被大大降低。
第二個手段,就是跨部門的數據打通。
在「以票治稅」的時代,因為只有涉稅行為才會要開票,所以,稅務機關就只能審核涉稅行為,這就造成了兩個問題:
一是納稅人可以通過非稅行為來偷稅漏稅;
二是稅務數據無法和經濟數據全面打通。
金稅四期就是改進這一點,以全電發票為基礎,實現「以數治稅」。
這就跟「以票治稅」不同了,你涉稅才會開票,但任何經濟行為,都會產生數據吧。
你能解決發票,但你能解決你跟銀行、工商、社保、外貿這些非稅務系統的數據嗎?
那麼,只要稅務和它們實現數據打通,一方面可以堵上利用非稅行為逃稅的可能,另一方面,稅務數據會更深入到經濟數據之中,真實的反映國家經濟狀況。
04
我一直跟大家講一句話,你要弄懂一個知識,不是去看它表面的作用就知道了,這都是碎片化的信息。
你要去深入研究一個問題的邏輯和目標,它運行的原理是什麼,你才能真正理解,變成你自己的認知。
因為它在腦海里不是一個碎片化信息,而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和思維,你知道它怎麼來,要到哪裡去。
金稅四期也是如此,當你了解它的邏輯,你就能清晰推測出它的影響了。
首先,從理論上來講,隨著數字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任何違反現行稅法的偷稅逃稅都會無處遁形,你可以掩蓋發票,但不可能掩蓋你每一次經濟行為產生的數據。
區別只是在被發現的可能性和早晚的問題,違法經營,數據長期不正常,稅務自然就會上門跟你喝茶。
就像公司收了一筆錢,你沒有開發票,銀行有數據,你就必須在發票上體現出來;如果你收款收的很多,暫時催票開得很少,又沒有報稅,稅務當然就要找你核查。
當然,落在更微觀的層面,下面這幾點需要我們每個企業老闆注意:
一是企業資質。
市場上有很多稅務代理公司,會通過利用註冊「空殼」企業、偽造享受稅收優惠的方式,幫助納稅人偷逃稅款,騙取稅收優惠。
表面上打著稅務籌劃的名目,實際上乾的就是偷稅漏稅的勾當。
在稅務數字化程度進一步提高之後,數據對比更加容易,不在企業經營範疇的經營行為,或者是空殼公司的開票信息、經營數據,更加容易被發現。
二是帳戶使用方面。
這一點中小企業、個體戶特別要注意,「公轉私」在未來會是稅務機關高度關注的重點。
現在還有很多中小企業是在用對公帳戶向私人帳戶轉帳,那可太刑了。
看起來你現在好像是沒什麼事。
這是因為按照相關法律,稅務機關不能直接調取銀行帳戶信息,但是,銀行數據接入稅收監控系統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只要數據一打通,稅務機關發現企業和個人帳戶頻繁的異常互動會非常簡單,需要各位早做準備。
三是業財數據對比異常。
金稅工程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對同一企業或個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稅種之間,以及同規模同類型企業稅費匹配的自動分析監控。
企業常見的增值稅、消費稅、所得稅、利潤表、土地增值稅收入不一致、企業開票銷項進項嚴重背離、工資薪金與社保基數不匹配、庫存帳實不符、稅負率異常、水電氣生產要素費用與收入比對異常,這些稅收風險點會被精準監管。
甚至還包括個人的轉帳信息,特別像是只通過個人轉帳做交易的微商,金額小,可能稅務機關不查你,但一旦流水數額巨大,交易頻繁,達到一般納稅人標準(500萬)還在用個人轉帳做生意,不開發票的那些人,稅務找上門只是時間問題。
可以說,每個人的財務信息在大數據監控下,都會進入「裸奔時代」。
05
當然,我是個老財務,也是個經營者,我非常能理解很多人對於稅收的真實心情。
說愛,那一定是騙人的。
因為沒有人喜歡把辛辛苦苦賺來的錢交出去,何況這三年,我們企業經營何其困難?每一天都是在如履薄冰,每一天都擔心沒有明天。
但是,也請不要說恨。
因為假如你恨它,一方面說明你心智簡單,另一方面說明你沒有明白經濟運行的邏輯。
做企業想成功,一定要懂得經濟運行的邏輯。
稅,就是其中重要一環,它關乎分配,關乎公平,關乎每個人的生活。
從金稅工程的歷史來看,每一個階段性的成功,在帶來國家稅務效率提高的同時,也會伴隨著減稅降費。
2001年金稅二期基本搭建完成,2006年1月1日農業稅被取消。
2012年金稅三期基本落實,增值稅也在同一年由17%降為13%。
雖然彼此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內在邏輯非常清晰:
古往今來,每個朝代的執政者對於稅的態度都是非常明確的:
過去稅率高,是因為有很多該納稅的行為被偷掉、漏掉了。
現在徵稅效率提上去了,漏洞堵住了,就要適當降一降。
這一拿一放當中,是智慧,是平衡,也是稅背後的本質,多和少,不是目的,合適、公平才是。
所以,對於我們老老實實納稅,合規經營的企業來說,沒必要擔心金稅四期,它不會讓你多交稅,反而會讓我們以後有條件少交稅。
而對那些有「稅務風險」的企業,就需要警醒起來了。
未來稅務風險暴露的可能性會不斷提高,這是技術變革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大趨勢。
與其去恨、去罵,不如早日把風險化解,儘快走向合規經營的正道上來。
畢竟在市場競爭逐漸激烈的今天,靠稅務上動腦筋得到的競爭優勢,都是泡沫。
再美的泡沫,總是會破的。
文章的最後,我想問各位一個問題:
你們對於稅收到底是一個什麼態度呢?
—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