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冰:長期投資可能是個人投資者的「宿命」

2023-11-18     巴倫周刊

原標題:廖冰:長期投資可能是個人投資者的「宿命」

股市裡有兩個最害人的東西,一個是最高價,一個是最低價。

編者按

專業投資者可能都知道朝陽永續這家數據服務公司,朝陽永續的創始人廖冰是一位伴隨著我國證券行業一同成長的資深從業者,他是我國證券市場最早的「紅馬甲」之一,也是我國第一批證券分析師之一,在創辦朝陽永續之前,他還創建過我國最早的數據挖掘公司,一直走在市場潮流前列。

在浸淫A股市場三十多年、經歷了多次牛熊周期之後,廖冰自己也完成了投資技術和理念的多次疊代,他認為,在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過程中,個人投資者很難能成為贏家,而現在的人工智慧潮流更是讓個人投資者成為弱者,散戶唯有長期投資才能避開天然劣勢。《巴倫周刊》中文版近期採訪了廖冰,與他談到了當前A股的市場形勢和歷史演變趨勢等話題,以下為經過編輯的採訪實錄。

《巴倫周刊》中文版:您是國內第一批證券市場「紅馬甲」,當時進入這個行業的機緣是什麼?

廖冰: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時,我還在大連理工大學讀大學,大學四年學的專業是企業管理,但我對「證券市場」這個詞感到莫名的興奮,我當年的大學畢業論文寫的就是這個,論文題目是《有中國特色的證券市場》。畢業之後,我放棄了學校的統一分配,入職大連某證券公司上海證券部,崗位就是交易員,就這樣進入了中國股市。

1994年後,我辭職開始自己做投資,一直到現在,在中國股市已經摸爬滾打了三十多年。

如果讓我重新選擇,我可能會選擇學習金融專業,畢竟這個行業到現在最大的贏家還是金融業,其他行業都在為金融業打工。

《巴倫周刊》中文版:作為一個交易員出身的投資者,您認為交易思維和投資思維這兩種思維方式區別大嗎,您現在的投資理念是什麼?

廖冰:的確,我是交易員出身,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強的交易員思維和習慣,我認為每一筆投資都像打仗,要事前謀劃,事後復盤,年輕時我每天都會寫投資日記,直到現在,我仍然堅持每周寫投資周志。

我國證券交易所是1990年成立,但從1992年才開始真正興起,先是發認購證,然後新股上市,市場規模從小到大,市場經濟從無到有。從那時起就開始做A股投資的人,很難不經歷三個進化和疊代的階段。

第一階段:看K線炒股

技術分析被引進到中國內地是在1992年,兩個台灣人楊威廉、邱一平,他們著書立說把技術分析引入了中國大陸市場,同時還做DOS軟體賣給我們。

那時炒股就是看K線,沒有選股,只有擇時,看到「三根烏鴉站樹梢」,就認為要跌,看到「射天之星」,就要反轉,看到「墓碑線」,就要趕緊跑……大家都是這麼操作的,但是很快靠看K線圖就賺不到錢了。

第二階段:聽消息炒股

看K線賺不到錢了,就開始買那些「題材股」,比如看股票有沒有高送轉,有沒有「莊家」,猜測有沒有併購可能……我們希望能夠提前獲得企業經營基本面的一些變化,並且依靠這些變化來做交易。但是消息里也有真有假,消息對了能賺錢,消息錯了可能還會虧錢。

第三階段:趨勢投資

開始從熊市向牛市轉換的大趨勢里賺錢,那時候的A股牛市往往是全面牛市,牛市一來雞犬升天,只要能拿得住,最後都能賺錢。

我認為,每個人剛進入市場都難免會有投機心態,但是慢慢心裡會開始明白,投機賺的只是小錢,短線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賭博,做短線主要靠把握市場情緒,人工操作非常不穩定,就算是成功的短線策略往往也流行不了多久就會失效,今天的網際網路更是如此,任何一種成功策略可能很快就會失效。

我自己也完整地經歷過這三個階段,最開始通過技術分析來做預測漲跌,後來開始買題材股,但我真正賺到大錢,還是在2006年到2007年的那一輪牛市,其實炒短線並沒有賺到太多錢,只是沒死而已。

我從大趨勢里賺到的錢,遠遠多於從技術分析里賺到的錢,所以做著做著我發現,做趨勢才能賺大錢,這讓我開始轉向更加成熟的投資者心態,牛市會教育大家做長線投資,學會「躺贏」,熊市則反過來,教育大家放棄長線,不斷去追逐波動。

我認為,從做短線到做長線,從做波動到做趨勢,其實是一個投資者正常的疊代。我們今天看到的所有成功投資者,都是逐漸從短線進化到了長線,因為沒有人能夠永遠保持高強度和高理性,除了機器。最能夠代表短線交易的是期貨,百分九十的人都活不過兩三年就會爆倉,爆倉實際上就是心態爆了,而做長線依靠的是分享公司的成長。

《巴倫周刊》中文版:您見證了A股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您覺得現在的A股跟當年相比,除了規模和容量之外,最大的變化是什麼,什麼地方沒變?

廖冰:變化很多。過去三十多年,A股市場及其生態從無到有,從初創到繁榮,這個投資生態最終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財富生態,從主板市場到創業板、科創板,三板,我們的交易系統在全世界都首屈一指,可以排在前列。

正是這個變化,讓我們的A股上市公司市值變成了中國國家和居民財富的生產、創造和衡量的指標,我們的股市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舉足輕重,我列舉一系列數字如下:上市公司2022年滬深兩地上市公司營業收入71萬億元,實現增加值18萬億元,占當年GDP比重15%(GDP計算類似企業的毛利指標),稅收占全國28.7%,貢獻稅收絕對額4.78萬億,同時提供就業崗位2900萬人,支付員工薪酬6.24萬億元,人均21.5萬元。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股市波動由交易未來的機構投資者主導,但從趨勢和結果的績效評價角度來看,市值就成了財富多少的衡量標準,A股催生了天量的生態財富。

不變的是,個人投資者,或者說散戶,似乎一直是這個生態中受損的一方,一直是這個生態里的輸家。

《巴倫周刊》中文版:作為一位跟中國股市幾乎同步成長起來的資深市場參與者,您如何看待當下的A股市場?

廖冰:A股市場最重要的意義首先是為企業融資,2022年A股市場實際募集資金約1.7萬億元(其中IPO 5800億、增發7200億元,配股600億元、印花稅2000元、交易佣金2000億元),不論是IPO數量還是融資額,A股都領跑全球資本市場。

因為有了股市,形成了證券公司服務行業,從業人員35萬人,上市券商行業年收入5000億元,收費對象為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形成約1500億元凈利潤。

股市催生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從業人員3.1萬人,管理開放式基金27萬億元規模,其中貨幣基金規模11萬億,投資股票的(股票型2.5萬億,混合型基金4萬億)的規模小於6萬億元,2022年行業年收入1400億元。

同時也催生了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從業人員約14萬人,二級市場基金管理規模6萬億元,一級市場14萬億元,行業年收入(估算)2000億元。券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私募管理公司行業加起來8400億元的收入,加上上文提到的IPO、增發、印花稅1.5萬億元(扣除券商的手續費收入2000億元),合計2.34萬億元。

而2022年A股上市公司分紅2.13萬億,回購1500億元,投資者現金流回報仍然為負。所以說,國內的股票市場對於企業家、創業者和上市公司當然非常友好,股市為國家實體經濟也做出了很大貢獻,但對於投資者來說就不是這麼回事了。這幾年A股股市一直非理性下跌,似乎任何利好也無法扭轉下跌趨勢,我認為從根本上是這種生態所決定的。

《巴倫周刊》中文版:您在A股市場已經經歷了多次牛熊轉換,那麼您認為這一次市場情緒迎來轉折的契機會是什麼?

廖冰:我預測不了未來,但我認為,現在市場仍然處於去槓桿階段,企業和居民還在把資產負債表做實,只要這個去槓桿階段結束,大家從通縮預期轉為通脹預期,市場就會好起來,但是需要多長時間不清楚,但我對未來不悲觀。

其實,這次股市的調整也給股民們提供了一個「跨界創業」的機會,也就是可以以比較低的成本成為一家公司的小股東,現在很多上市公司都已經跌到非常便宜,很多公司的股息率比銀行利率還高,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比你自己創業開一家公司要好多了?

投資是一件極端考驗人性的事情,尤其是近年來的A股市場,更是一個反人性的市場,只有反人性才能賺錢,這就要求你有時候可能要做出一些逆勢投資的決定。

今年上半年,居民理財市場出現過兩波搶購潮,一波是搶三年期、五年期存款,一波是保險行業搶收益率3.5的保單,搶到的人可能都會感到很慶幸,但是我們這些年紀大的人從經驗里知道,凡是搶的東西,往往都不牢靠,最終可能都會讓人後悔,就像前年年初搶公募基金的那些投資者一樣,後來都後悔了。

那麼我們想一想,未來幾年發生什麼事,會讓這些搶到3.5%收益理財產品的人感到後悔呢?理論上,只要未來三年股市收益大幅超過3.5%,那就是更加成功的投資。當然,要實現這一點,你還要做到兩件事,一是應對當前的系統性風險,另一件事是千萬不要借錢,這樣股價跌了你才不會慌。

股市裡有兩個最害人的東西,一個是最高價,一個是最低價,因為這些價格都是虛擬的,都是一瞬間的錯覺——最高價會給人低估的錯覺,讓人忍不住在下跌過程中抄底,最低價會給人高估的錯覺,讓人忍不住在上漲過程中賣出,但實際上你該不該買賣這隻股,跟它的最高價和最低價是多少一點關係都沒有。

《巴倫周刊》中文版:朝陽永續是一家比較看重企業基本面和經營業績的數據公司,這種理念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朝陽永續早期會把「市場一致預期數據」作為核心的產品方向?

廖冰:我們的理念是在實踐中形成的,本質上,我是不相信量價分析這些技術分析指標的,但是我們在長期投資的過程中的確觀察到,企業的長期股價跟它的基本面最終是會保持一致的。

我最開始的創業目的都是為了自己做投資,為什麼我們對數據要求這麼高?因為我們自己就是用戶,我們要根據這些數據來做投資決策,要求當然高。

全行業都是利益驅動的,但我們相信一定要給客戶創造價值,本質上我們的邏輯是這樣的:我們通過大量數據來幫助你找到好的公司標的,然後收取費用,我們相信這個事情對客戶是有價值的,這就是我們的價值。

《巴倫周刊》中文版:您很早就關注程序化投資和量化投資,那麼在這一波人工智慧潮流之後,您當初設想的程序化投資是不是更有可能實現,人工智慧會對投資會帶來徹底改變嗎?

廖冰:的確,我對量化投資關注得很早,2000年就成立了中國最早的數據挖掘公司,當時聘請了數位上海大學、同濟大學的教授來做量化模型。但是最後這件事為什麼沒做成?一是軟體還是有問題,二是可能當時市場還不夠成熟,沒有客戶。

現在量化已經成為了一種主流,但是策略變化太快,對信息的處理也太快了,沒有相應的算力和數據,就談不上人工智慧和量化。

比如現在領頭的量化基金,幻方基金投在算力上的基礎設施成本已經超過了10億,這幾乎是我們當年所不能想像的。當然,幻方自身規模也很大,所以它在賴以生存的投資技術上10億的基礎設施也可以理解,它的交易策略一定是短線交易,否則它的算力投入就沒有意義了。

在這種強大的市場參與者面前,普通投資者如果還做短線,必然是弱者,所以散戶成為長線投資者幾乎是一種宿命,否則你在這樣的量化機構面前沒有任何優勢,只有被宰割。

投資並不是只有量化這條路,從海外經驗來看,其實拉長了時間來看,量化投資者在收益上的優勢並不明顯,如果你十年前買了茅台,一直放到現在,那麼恐怕沒幾個量化基金能戰勝你。

《巴倫周刊》中文版:非常感謝。

文| 廖冰

編輯 | 彭韌

版權聲明:

《巴倫周刊》(barronschina)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和金融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ab124de7aa83c4b70761bdc5fdd28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