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傳奇戈登·摩爾隕落,他如何締造矽谷的「叛徒」文化?

2023-03-28     單仁行

原標題:一代傳奇戈登·摩爾隕落,他如何締造矽谷的「叛徒」文化?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在3月24日,半導體產業的一代傳奇,Intel的聯合創始人,94歲的戈登·摩爾去世。

這位老人是半導體產業的主要締造者,他見證了世界大戰,見到過愛因斯坦,參與了矽谷的崛起,見證了網際網路的誕生。

即使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他也跟我們一起看到了ChantGPT所引發的人工智慧革命。

當然,大多數人知道摩爾也都是因為他所提出的「摩爾定律」。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他也是一位頂級企業家,一位矽谷知名的「叛徒」。

今天我們就聊一聊摩爾和他所代表的精神,以紀念這位全球數字科技的偉大先驅。

02

成為叛徒

戈登·摩爾與半導體結緣於1956年。

這一年,化學博士畢業的摩爾在威廉·肖克利的邀請之下,加入了肖克利半導體公司。

在這裡他放棄了從事已久的理論研究,轉而讓自己的研究能夠以產品和應用的方式落地,這是他在商業領域的第一次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邀請他的威廉·肖克利就是在這一年憑藉電晶體的發明獲得了諾貝爾獎。

肖克利還同時邀請了摩爾在內的八個人:羅伯特·諾依斯、朱利亞斯·布蘭克、尤金·克萊爾、金·赫爾尼、傑·拉斯特、謝爾頓·羅伯茨和維克多·格里尼克。

他們都是受到諾貝爾獲得者的感召而加入公司,在後來,他們被稱為「矽谷八叛徒」。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到了肖克利手下才發現,這位諾貝爾獲獎者雖然在科學上有很高的建樹,但對企業經營管理一竅不通,而且,肖克利為人狂妄多疑,還很傲慢。

所以,摩爾他們八個人只乾了一年就離開了,肖克利覺得這八個人背叛了自己,怒斥這八個人為叛徒,矽谷八叛徒這個名聲就成為了這八個人的標籤。

但我想告訴各位,其實這不是一個貶義詞,相反是一種圖騰。

從科學的視角來看:科學精神本來就是一種反叛精神。

伽利略敢於質疑神學,才奠定了經典力學與實驗學的基礎;達爾文敢於質疑神學,才有了物種起源和後來的生物學。

矽谷八叛徒們,正因為他們敢於質疑肖克利的權威,才有了後來的成就。

在科學的發展上,「背叛」反倒是一件好事。

一個老闆,如果不懂得識人、用人、容忍人,這樣的企業是容不下創新的種子,留不住真正優秀的人才,也無法獲得更高的成就。

03

仙童半導體與摩爾定律

八個人從肖克利的公司離職之後,成立了一家叫仙童半導體的公司,這也是半導體產業崛起的一個標誌。

他們致力於用「矽」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做電晶體,這正是之前肖克利不重視的創新,也是摩爾的第二次探索。

這些富有激情與才華的年輕人聚在一起,總是能幹出一些成績來。

在短短几年後,仙童半導體就進入了黃金時代,1967年的營收接近了2億美元,相當於230噸黃金,公司一躍成為當時矽谷數一數二的半導體公司。

而他們的老領導肖克利因為公司經營不善,棄商從教,回到史丹福當了一名大學教授。

也是在仙童期間,摩爾提出了著名的定律。

1965年,摩爾在第35期《電子》雜質發表了只有3頁紙的論文,核心觀點只有一個。

當價格不變的時候,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18-24 個月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也會提升一倍。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摩爾對這條定律的預言只有十年,但他沒想到的是,這條定律卻被踐行了半個多世紀。

當然,仙童雖然在走上坡路,但內部出了問題。

仙童的投資人費爾柴爾德看到公司創造的巨大利潤,決定強制收購八叛徒的所有股份,直接讓這八個人失去了對公司發展方向的把控,由合伙人變成了打工仔。

於是,八叛徒們再次「背叛」,大家相繼離職,自己創業去了。

這也正是今天一系列傳奇企業的開端:

摩爾和諾伊斯創立了今天鼎鼎大名的英特爾公司;

傑里·桑德斯離開仙童公司後創立了AMD,與Intel成了死對頭;

唐·瓦倫丁離開仙童公司後聯合創辦了紅杉資本,成為投資圈的翹楚。

用喬布斯回顧這段歷史的評價來說:「仙童半導體就像是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他,這種創新精神的種子就四處飄揚了。」

04

帶領Intel轉型

摩爾在創立Intel之後,自己當了老闆,這是他的第三次探索。

在公司業務上,他把目光鎖定在存儲器市場,接連推出了3010、1101兩款存儲器晶片,以低價迅速搶占市場,Intel一躍成為存儲器市場的老大。

但在1981年,Intel遇到了日本的勁敵,日本存儲器在市場上大殺四方,讓Intel無暇應對。

這個時候,作為CEO的摩爾,以公司的切身情況,再加上自己卓越的戰略眼光,再次進行豪賭:

他決定公司要放棄存儲器市場,把CPU作為公司的未來,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那個Intel。

摩爾之所以選擇做CPU,很大原因就在於他看到了個人電腦市場的爆發,在策略上,摩爾選擇了比爾蓋茨,與微軟聯手成立Wintel聯盟,幾乎壟斷了個人電腦市場,一度把老對手AMD逼入了絕境。

當然,AMD如何翻盤的,那又是一個有趣的商業故事了。

在1989年,摩爾正式從Intel退休,此時距離他放棄化學,從事半導體產業已經過去了整整33年。

在這33年中,摩爾從一位研究理論的學者,變成了把理論落地商用的技術專家,又從技術專家成為了一名卓越的創業者,甚至在退休之後,摩爾也沒閒著,干起了半導體投資,培養後輩。(在去世之前,他的財富在半導體企業家中排名第四)

終其一生,摩爾都在他終愛的半導體領域,用飽滿的熱情持續的奔跑,從未放棄過。

那麼,是什麼在支撐著他呢?

05

創新的基因

矽谷的「矽」起源於半導體中的「矽」材料,但矽谷之所以能夠成為矽谷,是因為摩爾在內的這八個人,他們代表了矽谷精神。

那什麼是矽谷精神?

我們可能腦海中想到的第一個詞就是「創新」。

創新就意味著要大膽、要激情、要思維活躍不拘於常理,要敢於挑戰權威,這正是以摩爾為代表的八叛徒們,把這種創新的種子植入到矽谷的基因中。

最近幾年,因為半導體領域的科技戰,以及我們單仁牛商在半導體領域學員面臨的現實情況,我有時會思考,中國與美國的科技差距在哪裡?

是錢嗎?是人才嗎?是技術嗎?

好像是,但又不能完全解釋。

我想,也許創新的文化才是串聯一切的核心要素。

我們的文化決定我們所有的行為都要偏向務實,既要一步一個腳印,又要「既要,也要」。

我們會看到好的一面,在過去幾十年,我們的工程技術水平發展的特別好,能製造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可以修跨海大橋,建高鐵,這些都是工程技術實力的體現。

但在另一方面,我們在理論上的創新十分薄弱。

為什麼ChantGPT最先出現在美國?

正是因為有大量的研究人員在進行著最基礎的科學研究。

這些在我們這裡被認為是沒法變現,沒什麼太大價值的研究,被微軟甘心每年持續投入上十億的代價進行輸血,僅2019年就投資了10億美元,即使OpenAi在前期沒法產生任何回報。

也正是這些研究最終引起了質變,在某一刻改變了世界。

美國科技的優勢也許不在於資金、人力,而是在於自由開放、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文化。

他們願意去做一些形而上,不賺錢的理論工作,也有一批企業願意去投入,用真金白銀鼓勵他們突破當前的思維方式。

喬布斯也是受到矽谷精神的感召,創立蘋果,改變了一個時代。

Facebook、Google、雅虎這一大批企業也是在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在改變了世界之後,又會施肥澆水,培育新的種子。

這是矽谷的源泉,也許也是我們欠缺的地方。

06

最後我們來做個總結。

在我看來,摩爾是美國科技的一個圖騰。

從化學到半導體,從仙童到Intel,從CEO再到投資人,他代表美國在科技產業上的不斷嘗試與創新。

今天,美國在半導體產業上的統治力,不是在當下,而是摩爾和他之後的幾代人不斷變革,不斷試錯,不斷創新得來的。

如果我們想要趕超美國,一方面要借鑑他們的經驗,避免一些彎路。

但另一方面,也一定要鼓勵創新,不斷試錯,在技術上少走彎路,在文化上願意多走一些新的彎路,多做一些新的嘗試,才能在底層科技產業上有所成就。

同時,也感謝摩爾,正是他們這代人的偉大創舉,才造就了今天的信息化社會。

不管摩爾定律會不會失效,但摩爾的名字和他的精神將永遠不死。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5f73c409505543304a09a841d0c1b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