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閨蜜找我訴苦,說當初女兒主動要報名的畫畫課,才上了一個多月就不想繼續學了。
閨蜜很糾結,不知道該狠下心繼續送女兒上課,還是退課算了。
這個問題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表面看起來,這就是孩子三分鐘熱度,沒興趣就不想繼續堅持了。
可是硬逼孩子上課,可能會消耗親子關係,還容易造成孩子的厭學情緒。到底怎麼處理才最妥當呢?
其實重要的並不是上課本身,而是家長如何通過這次機會,培養孩子堅持不懈的品質,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只要這一點做好了,上不上課,都不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培養。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借這個機會培養孩子5方面的核心能力,讓孩子受益終身。
孩子想放棄時,爽快地同意,或者堅決反對,都不是最妥當的做法。
前者容易讓孩子養成輕易放棄的壞習慣,後者則會激起孩子的反抗,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所以家長首先要做的不是表明自己的態度,而是打開溝通的渠道。
我們可以和孩子坐下來,讓他說說自己的想法。我們只管安靜地聽,不批評,不反駁。
這會讓孩子很意外,摸不清家長到底在想什麼。他也許已經想好要和你長期作戰了,但你沒有直接反對他,他反而容易心虛和退縮。
其次,我們的態度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在乎他的。當父母準備好傾聽時,孩子也更容易打開心扉,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
對我們來說,我們不僅要搞清楚之前孩子為什麼非要學畫畫,更要了解現在她為什麼不肯去了。
也許是沒興趣了,覺得太辛苦,也有可能是遇到了困難,受到了挫折。
我們要通過溝通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很關心你,如果遇到問題,我們可以一起解決和面對。
一旦孩子養成和父母積極溝通的習慣,往後他遇到任何問題,我們都能及時介入,支持他,保護他。這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對孩子來說,遇到問題想要逃避,這是很正常的,但我們不能讓這成為孩子的思維定勢。
孩子上畫畫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比如交不到朋友,覺得很孤單。老師很嚴厲,不知道怎樣和老師溝通。總是看到其他孩子被表揚,自尊心受挫。努力了也沒有進步,失去了信心……
任何問題,都是幫助孩子成長的寶貴契機。
作為父母,我們要抓住這樣的機會,告訴孩子遇到這些問題都是很正常的,不代表她不好。有哪些可行的解決方法,鼓勵她去嘗試。
慢慢的,孩子遇到問題時的第一反應,會從逃避、退縮,轉變成思考怎樣解決。即使最後沒有成功,這種積極的思維方式也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智慧的家長不會強迫孩子,但也絕不會放任孩子。
當孩子萌生逃避的念頭,不想繼續上興趣班時,如果經過了前面的溝通和引導,孩子仍然沒有改變主意。
建議家長做一個關鍵的動作:給孩子設立一個小目標。
比如讓孩子把目前正在學的內容學完,參加即將要舉行的活動,或者堅持把這個月的課上完。
總之,就是要讓孩子實現一個小目標,達成一個小結果。
這樣孩子就能體驗到堅持帶來的成就感,即使之後不再學習,也算是有始有終,不算是放棄。
以後孩子又想半途而廢的時候,我們可以用這次的經歷鼓勵他,每次堅持一小步,累積起來就能實現大大的改變。
孩子想要放棄,多半是沒有體驗到成就感。在學習初期,我們要善用獎勵、記錄等方式,幫助孩子體驗成就感,鼓勵他堅持上課。
比如小樣剛開始學鋼琴的時候,就很不願意練琴,每次上課都跟我說不想學了。
我就在網上買了鼓勵孩子用的代幣,只要小樣認真練琴,就獎勵他代幣,攢到一定數量後允許他兌換成獎品。那段時間小樣練琴的熱情一下就起來了。
當然,光靠外部獎勵也不是長久之計,孩子自己體驗到的進步和快樂,才能真正激勵他持續努力。
可是孩子只能看到練琴的辛苦,看不到自己的進步呀。於是我就細心地記錄他前進的腳印,最簡單的就是拍視頻,發給家人看。
此外還有他彈同一首曲子花的時間由長到短,認識的音符由少到多,手型和樂理知識的進步,對音樂家和曲子的了解,等等。
當他發現自己和剛學琴時相比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看起來已經有點厲害時,他想放棄的想法就慢慢變少了。
還有一個深刻的道理,是孩子學習任何一項興趣時,最好能早一點知道的。那就是大部分時候,我們不是因為喜歡而努力,而是因為努力所以才喜歡。
當我們在一件事情上花了很多時間練習,從開始的笨拙慢慢變得得心應手時,喜歡的感覺就會越來越強烈。
每個人都會喜歡做自己特別厲害的事。我們當然可以尊重孩子的意願,他不想學就不逼他了,但請務必讓他知道:
你不喜歡,不是因為這件事真的沒意思,而是因為你付出的努力還不夠。
所以不要拿不喜歡當藉口。哪怕只堅持一小段時間,練好一個簡單的動作,也儘量鼓勵孩子去試試吧。
重要的不是學好畫畫或者鋼琴,而是認真感受一下自己通過努力變優秀的過程。
這種感覺,真的很美好,很治癒!
我是小樣媽,復旦碩士媽媽,早期教育指導師。著有育兒書《懂點心理學,育兒很簡單》。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