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家孩子犯了錯,你會怎麼教育?是耐心勸說,還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小樣媽看新聞的時候,無意中刷到了這樣一條視頻。
一個小男孩揪家裡狗狗的毛,媽媽看到了,先是大聲斥責,看孩子越玩越起勁,媽媽便大義滅親地衝過去揪孩子的頭髮,疼得男孩哇哇大哭。
媽媽說,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感同身受。而且如果自己不教育好孩子,以後就會有人替自己教育孩子。
看完視頻,還真的挺心疼這個孩子的。雖然媽媽的初心是好的,但卻用錯了方法,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還把孩子嚇哭了。
假如媽媽長期用這套方法管教孩子,恐怕孩子的童年真的是要留下陰影了。
既然媽媽希望孩子換位思考,那我們就換到孩子的位置上,來想一想他的行為究竟合不合理。
從視頻上看,這個寶寶也就一兩歲的樣子。起初,他揪狗毛應該只是一種探索行為,就像看到衣服邊緣的線頭,孩子會好奇地扯一樣。
孩子的認知能力還沒有發展到能明白「揪狗毛會傷害狗狗」這個層面。
而孩子之所以會越揪越起勁,大機率是因為爸爸媽媽的大聲制止。在孩子眼裡,揪狗毛引起了「爸爸媽媽大聲說話」的這個結果,這可是一項重大發現。
而且自己揪的越重,爸爸媽媽的聲音就越響,這不是和我們第一次接觸聲控的家用電器一樣好玩嗎?誰沒有在一個人的時候,和Siri、小度這些人工智慧聊過天呢?
如果媽媽能換位到孩子的立場,就會明白孩子對狗狗沒有惡意,對爸爸媽媽也沒有挑釁,他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做錯了。
因此,當媽媽突然揪孩子的頭髮時,孩子只有茫然和害怕,從哭聲可以聽出,他是真的痛了,真的害怕了。
可是他的認知能力畢竟還很有限,沒有辦法把媽媽揪頭髮的行為和他揪狗毛、換位思考聯繫起來,所以不管媽媽下手多重,都起不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孩子至多對媽媽心生畏懼罷了。
如果媽媽一直用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可能會變得膽小、順從,還會認為弱者應該聽強者的話,否則就會受到懲罰,這可不是媽媽想傳遞給孩子的觀念啊。
1、不要大呼小叫
首先,看到孩子出現任何不當的行為時,都不應該大呼小叫。對年幼的孩子來說,這只會讓他們更興奮,進而強化不當的行為。
正確的做法是用平靜的語氣和孩子溝通。
對於揪狗毛、打人、扔東西這類具有傷害性的行為,家長應該立刻走到孩子身邊制止,抓住孩子的手,或者把他抱開。
行動遠比語言更有效率和威懾性!
2、教孩子正確的做法
年幼的孩子認知能力弱,家長用說教的方式進行教育,效果往往不好。所以不如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並不斷的重複、強化,讓孩子用身體記住什麼是對的。
只告訴孩子不可以做什麼,憑他的智力是想不出「應該怎麼做「這個答案的。
就拿揪狗毛來說,媽媽可以快速走到孩子身邊,抓住他的手,看著他的眼睛,認真地告訴孩子,「狗狗會疼,應該這樣摸」,然後抓著孩子的手輕輕地撫摸狗狗。
孩子照做後,我們可以立刻進行強化,「寶寶做得真好,就是這樣,輕輕地摸。」
孩子會因為我們的認可而增加摸狗狗的行為,慢慢的,揪狗毛的行為就被替代掉了。
3、培養同理心要慢慢來
換位思考的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課,但這不是靠媽媽吼兩嗓子就有用的。
先不說這麼小的孩子,尚未發展出換位思考的能力。即使再大一些,孩子也需要長期的練習,才能慢慢學會。
媽媽期望靠口頭的教育和懲罰就讓孩子立刻懂得換位思考的道理,實在是有些操之過急。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同理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的發展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
孩子要到1歲後,才能將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來,明白什麼是「我「,什麼是」你「。
2-3歲,孩子開始表現出同理心,但此時,他們仍處於認知的自我中心階段,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假如你讓3歲的孩子給你挑禮物,那他多半會挑他喜歡的,而不是你喜歡的,就是這個道理。
3歲後,孩子的同理心進一步發展,他們逐漸能夠意識到,別人的感受和想法可能和自己並不相同:
我喜歡吃蛋糕,爸爸喜歡吃香蕉,我應該給爸爸香蕉而不是蛋糕。
直到6歲以後,伴隨著社會認知能力的大幅提升,孩子開始理解他人的處境,能夠試著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問題。
這麼看來,視頻中的小男孩距離能夠「換位思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媽媽可以通過經常和孩子討論感受、建立情緒詞彙、讀情緒繪本等方式來培養孩子的共情力。
但是首先,媽媽自己要做到換位思考,對孩子共情,成為孩子的榜樣,孩子才有可能學會共情。否則,一切的努力都只是徒勞。
錯誤的教育方式,越使勁,只會讓孩子傷得越重而已。
你怎樣看待這位媽媽的教育方法?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