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什麼都沒做,卻能讓娃秒聽話!這位媽媽太厲害了

2023-03-23   媽媽沒時間

原標題:看似什麼都沒做,卻能讓娃秒聽話!這位媽媽太厲害了

如果你家也有一個2、3歲的娃,那你一定明白什麼叫「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這個年齡的孩子既固執,又善變,想要和他們順利溝通,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這不,一位媽媽就遇到了孩子不講理的情況。

01 一位媽媽的機智做法

早餐時,2歲的兒子說,「我想吃麵包。」

媽媽欣然答應,把麵包放進盤子裡,端到兒子面前。

可兒子看了一眼,又說,「我不要麵包。」

這突如其來的轉變讓媽媽很意外,她不假思索地反問兒子,「你說什麼?為什麼?麵包有問題嗎?」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這樣的提問再正常不過了。明明是你說要麵包,結果又不要,總該有個理由吧。

然而,這個道理在孩子的世界卻不成立。

因為他們是非理性的,無法進行邏輯思考。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答案,又怎麼可能回答你呢?

幸好,這位媽媽立刻意識到了這一點。她放下和兒子理論的衝動(反正爭贏了也沒用),做了一件絕大多數父母都不會做的事。

她只平靜地說了一句,「哦,你不想吃麵包,好的,我知道了。」

然後,媽媽走開去為自己泡了一杯咖啡,小口地喝起來。

這期間,不管兒子說什麼,媽媽都只是重複她聽到的話

10分鐘後,兒子居然自己抓起麵包啃了起來。

這一仗總算是勝利了!

02 是什麼讓孩子變聽話?

你一定很疑惑,這是真事嗎?

為什麼媽媽只是把娃晾在一邊,就能讓孩子變聽話,難道孩子不會暴怒嗎?

首先回答大家,這個故事是真實的,並且背後有著科學依據。

也就是說,媽媽不是歪打正著,而是故意為之。

其次,這位媽媽做了兩件非常重要且正確的事。

一、控制情緒,沒有發火。

二、承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為什麼這樣做會有用呢?這其實和幼兒的大腦發育特點有關

儘管2、3歲的孩子已經能用語言和大人做簡單的交流,以至於我們會習慣性地用語言和孩子溝通,比如講道理、下指令。

但其實,孩子的大腦還遠遠沒有發育到能用語言和我們溝通的水平。

就拿前面的例子來說,當媽媽問兒子「為什麼?麵包有問題嗎?」這一類邏輯性的問題時,孩子是無法理解的,他們只是誠實地跟著感覺行動

感覺告訴他,他不想吃眼前的這個麵包,他就那樣說了,但他並不清楚自己不想吃的確切原因。

假如這個時候,我們繼續和孩子爭論,孩子的困惑和壓力就會進一步升級,最終導致反抗和發脾氣。

所以,如果你不想讓彼此崩潰,這個時候要做的應該是退出戰場,讓孩子冷靜下來,而不是繼續和他爭辯。

03 簡單3步,搞定孩子的壞脾氣

因為孩子是受情緒腦控制的,理智腦還很不發達,無法控制孩子的情緒,所以我們首先要和孩子的情緒腦對話

一種簡單的做法就是平靜地重複孩子的話

和反駁孩子相比,重複他的話能讓他感受到被關注和被理解

至少他知道,我沒有在和媽媽戰鬥,我是安全的。

其次,假如我們在重複時,能保持微笑,和孩子做眼神接觸。

或者說出他此刻的感受,告訴他這種感覺叫什麼名字,那我們就能更進一步,和孩子的情緒腦連接上。

這個過程能幫助孩子的大腦進入平衡的狀態——讓情緒平靜下來,讓理智腦發揮作用。

這意味著孩子不再發脾氣,還可能會聽取你的建議。

最後,我們要給孩子一點時間。畢竟,控制情緒對幼小的他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也是為什麼那位媽媽選擇離開,去為自己泡一杯咖啡。

既給了孩子暫停下來,處理情緒的時間,又可以犒賞一下忍住怒火的自己。

等你感覺孩子已經不再激動,恢復了理智,這時再去溝通,就容易多了。

關於讓孩子聽話的技巧,小樣媽在我的育兒書《懂點心理學,育兒很簡單》里分享了很多。

比如利用心理學中的沉錨效應,巧妙地給孩子設置選項,來引導他聽你的。

又比如用好情緒的力量,先讓孩子開心起來,再給他指派任務,他就容易配合了。

類似的還有替代法、忽視法、遊戲法、視覺化法、注意力提升法等,都是很有效的方法,媽媽們可以試一試。

我是小樣媽,復旦碩士媽媽,早期教育指導師,兒童閱讀指導師,腦功能培訓師。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