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像雨後春筍一樣,蹭蹭蹭地長個子。可不管我們怎麼努力,有些孩子就是長得很慢。
每回接孩子放學,都能明顯地看到孩子們身高的差距。
排在最前面的孩子,往往比排在最後面的同學矮了一大截。即使和小几歲的孩子比,身高也沒有多大差別。
雖然說,造成孩子長不高的因素有很多,但有一個共同點卻是普遍存在的,那就是錯誤的飲食習慣。
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潘慧就曾在《協和專家說長高》這本書里提到過,兩種體型的孩子最常到醫院看身高問題。
一類是瘦瘦小小的。這類孩子通常吃得很少,只少量吃點喜歡的零食,不怎麼愛吃飯。
另一類則是胖乎乎、圓滾滾的體型。這類孩子雖然吃得多,但因為飲食結構不當,吃太多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所以往往只長體重不長個,身高也不理想。
想要孩子長得高,吃得對才是最重要的!
怎樣知道你家孩子吃得對不對呢?潘慧醫師給出了兩條原則。
1、食物要多樣化
也就是食物的品種要多,越豐富越好。
比如主食,很多孩子只吃白米、白面,粗糧幾乎不怎麼吃。
這就會造成營養攝入過於單一,很多重要的營養素孩子都無法攝取到,自然會影響長高。
又比如蔬菜,一般建議孩子每天至少吃5種不同的蔬菜。
包括深綠色蔬菜(菠菜、油菜、空心菜等),以及其他顏色的蔬菜(紅色、黃色、紫色等)。
不同顏色的蔬菜所含的營養元素不同,對身體的作用也不同。如果孩子長期只吃少數幾種蔬菜,就會出現營養不均衡的問題。
2、飲食要均衡
這是指孩子的飲食要能夠保證營養的均衡攝入,最好是搭配、安排好後再吃。
關於這一點,有兩個常見誤區要注意避免。
一是孩子喜歡吃什麼,就讓他盡情地吃。這會造成其他食物、營養攝入不足的問題。
正確的做法是主食、肉類、豆類、蔬菜、水果這些不同大類的食物都應按建議的量來吃,並且每種大類里的食物種類儘量吃得豐富一些。
以2-3歲的孩子為例,每天應攝入穀類85-100克,蔬菜200-250克,水果100-150克,畜禽肉、蛋類、水產品的總量為50-70克,大豆5-15克,乳製品500克。
假如孩子每天的穀類、肉類都吃過量了,蔬菜、水果卻攝入不足,那就沒有達到「飲食均衡」的標準。
第二個誤區是一頓吃太多同類食物。
就拿水果來舉例,4歲的孩子一天建議吃150克左右的水果。如果一次就讓孩子吃完這個量,孩子可能會吃不下,久而久之就容易導致他不愛吃水果。
但如果我們能把這些水果分成兩次來吃。
早餐的時候吃兩瓣蘋果,下午點心時間再吃一小盤水果拼盤,孩子就能輕鬆吃下這個分量,愉快地把多種營養素給補充了。
說完了潘慧醫師給出的兩條基本飲食原則,我們再來看看不同類型的食物怎麼吃更營養,更能促進孩子長高。
1、蔬菜
蔬菜首先要保證新鮮,每天最少吃5種不同的蔬菜。
其中,深綠色蔬菜含維生素C和葉酸,能夠輔助補充鈣和鐵。
橘紅色蔬菜含β-胡蘿蔔素,能夠保護眼睛。
紫紅色蔬菜含花青素,能夠保護心腦血管健康。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營養,給孩子食用蔬菜時,最好以蒸、煮、清炒的方式烹飪。
2、肉類
肉類可以優先選擇魚和禽類,然後才是紅肉(豬肉、牛肉、羊肉)。
另外,為了補充鐵質、B族維生素和其它微量元素,可以適量地給孩子食用深紅色的動物內臟。每個月1-2次,不超過20克。
3、主食
主食中,精米精面,也就是白米、白面的攝入量不宜過多,要注意給孩子補充粗糧(如小米、玉米、燕麥等)。
粗細結合,才更有利於營養的吸收和膳食纖維的補充。
4、豆類
給孩子食用豆類時,同樣要注意種類的豐富。
黃豆、黑豆、紅豆、綠豆等不同種類的豆類都可以適量地給孩子食用,有助於骨骼的發育。
5、水果
水果和蔬菜一樣,顏色不同,所含的營養素也不同,所以要儘可能吃得雜一些,換著花樣地給孩子吃當季水果。
水果的最佳食用方式是切成小塊後直接吃,不宜榨成果汁。
因為榨汁不僅會造成營養素的大量流失,增加了糖分和能量的攝入,還讓孩子失去了練習咀嚼的機會。
咀嚼能力發育不良,除了影響換牙和面容,還會降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率,容易影響孩子的長高速度。
今天的文章給大家分享了2個長高原則和5大類食物的正確吃法,希望能幫助你重新認識「長高」,抓住這個春天,讓孩子多長几公分。
我是小樣媽,復旦碩士媽媽,早期教育指導師。著有育兒書《懂點心理學,育兒很簡單》。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