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學習好,將來有出息,家長一定要從小教會孩子一項關鍵技能:如何定目標。
哲學家愛默生就曾說過一句名言,「一心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給他讓路。」
尤其是小學階段,孩子們普遍認為學習是老師、家長給的任務,對學習缺乏主動性,總是大人讓做什麼,孩子才做什麼,推一步才動一動。
這樣不僅家長費勁,孩子也會把能量都浪費在和家長對抗上,還有其他無意義的小事上,真的太可惜了。
其實小學階段,只要孩子願意主動、持續地跑起來,他就能輕鬆超越那些被家長推著走的同齡人。
怎樣實現這一點呢?
答案很簡單:讓目標代替你,拉著孩子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往前走。
可問題是,絕大多數家長並不會正確地定目標。
想想每年年初我們給自己立下的那些雄心壯志,什麼減肥20斤,堅持每天運動,一年要看50本書,升職加薪,到最後是不是都不了了之了?
如果我們用同樣的方法教孩子定學習目標,迎接他的只會是失敗和打擊,而不是成績的快速提升和期末的華麗逆襲。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一次搞懂「如何定目標」這件事,讓孩子和我們自己都品嘗一回目標實現的甜美滋味。
為了讓你能更明顯地感知,為什麼以前定目標的方法是錯的,我們以「讓孩子堅持閱讀」為例,來看看正確的目標長什麼樣,怎樣定目標,孩子才能做得到!
一般來說,我們會這樣給孩子定閱讀目標:
堅持每天閱讀,或者每天閱讀30分鐘。
可能最初幾天,孩子的確會按你的要求去做,但他很快會因為厭倦、忙碌、遺忘等各種原因,中斷這個目標。
直到很久以後,你發現這個目標又成了擺設,於是開始責怪孩子懶惰、沒毅力、不上進,連這麼簡單的事都無法堅持。
但其實你知道,這個目標你自己也堅持不了多久的,對嗎?
所以問題不是出在你或孩子身上,而是這個目標本身是不合格的,不容易實現的。
一個好的目標會自帶吸引力,讓人想去完成它!這樣的目標具有5個關鍵特徵:
只有數字化,目標才是可衡量的,孩子才能明確知道:今天到底有沒有完成目標。
比如堅持每天閱讀,這個目標就不如每天閱讀30分鐘來的好。
而每天閱讀30分鐘,又不如每天讀5頁《安徒生童話》來的好。因為後者相比前者,更具體,更容易被衡量。
孩子不用在讀書前思考我今天要讀哪本書,也不會因為閱讀速度、專注程度的不同影響今天完成的情況(不管花了多長時間,都只需讀完5頁)。
最最重要的一點是,「每天讀5頁《安徒生童話》」這個目標是有終點的。
只要孩子堅持閱讀,這本書總有讀完的一天,這樣孩子就能體會到階段性的勝利滋味和堅持的成果,進而動力滿滿地開始讀下一本書。
反觀「每天閱讀30分鐘」這個目標,它是遙遙無期的,這會讓孩子看不到完成的希望,最終放棄這個目標。
再來說說「可視化」這件事。
人是視覺動物,思維處於具體形象階段的孩子更是如此。
為什麼孩子普遍喜歡玩遊戲,而不喜歡寫作業呢?
原因就是遊戲中有很多視覺化的元素,能讓孩子清晰、強烈地感受到目標完成的快樂,而作業卻不能。
為此,我們在給孩子定目標的時候,一定要讓目標看得見,摸得著。
比如,我們可以在一張大白紙上畫出孩子每天要完成的目標。
如果目標是每天讀5頁書,那麼橫軸就是時間,比如一周,縱軸就是累積讀的頁數。
圖片里是我給小樣畫的閱讀記錄表。
如果小樣完成了當天的閱讀目標,就可以給柱子塗色,這個塗色的動作能讓他體驗到完成目標時的滿足感。
柱子裡的紅點是他的假想對手——小怪獸——累積讀完的頁數。
為了讓孩子能戰勝「對手」,我們設定小怪獸每天讀4頁書,這樣孩子只要跟著目標每天讀完5頁,就能輕鬆戰勝對手,獲得成就感。
除了用圖表的形式讓目標可視化,我們還可以像這樣,把孩子每天要完成的一系列目標畫在紙上,目標下方的紙裁成條,反面寫上「完成」。
這樣孩子每完成一項,就可以把對應的紙條向上翻折,同樣能體會到目標可視化的樂趣。
我們最常給孩子定的學習目標,就是和分數、名次掛鉤的目標,比如下次考試考到95分以上,進入班級前3名等。
這類目標有一個很大的陷阱,就是孩子無法精確控制結果。也許孩子努力了,但是考試難度提升了,這樣他依然考不到目標分數。
努力也無法保證實現的目標,顯然不是好目標。
我們要把目標和過程掛鉤,和孩子能具體付出的努力掛鉤。
比如每天讀5頁課外書,做50道口算,把當天的錯題整理到錯題本上等。
這些以具體行動為導向的目標,孩子只要願意,就一定能做到,自然比「考到95分」這類目標更能激勵孩子努力學習。
為什麼我們給自己和孩子定目標的時候,總喜歡定大目標,而不喜歡定小目標呢?
一方面是因為,小目標就算實現了,好像也不怎麼厲害。
另一方面,很多人都堅信「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的道理。定了大目標,就算實現不了,能做到中等程度,也比實現小目標要厲害。
可是事實卻是,目標越大,帶來的壓力也越大。
當目標落在「恐慌區」時,大部分人的本能反應不是硬著頭皮做到中等程度,而是直接逃跑,連小目標都實現不了。
孩子學習是一件細水長流的事。要想長期堅持,就得讓目標變小,變得容易完成,最好是落在「學習區」里,也就是比毫不費力的「舒適區」難那麼一點點。
這樣的目標既不會讓孩子牴觸,又不至於太無聊,能讓孩子完成時有成就感。
如果目標不能給孩子帶來價值感,那就只是一張普通的任務清單而已,無法起到激勵孩子的作用。
你可能會問,「什麼是價值感?讓孩子每天閱讀5頁數,不是為他自己好嗎?」
道理是沒錯,孩子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他的未來。
但如果孩子不能從中體會到努力的價值和意義,那努力就等於苦差,孩子想逃還來不及,怎麼會日復一日地堅持下去呢?
想讓孩子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有用」,我們可以從「助人」的角度去思考:
孩子做這件事能對別人產生什麼幫助?
比如讀完故事可以講給家人、同學聽,練習口算可以幫媽媽算錢,學習書法可以給家人寫春聯。
要是你實在想不出孩子堅持做一件事的意義,那就請他當小老師,用他努力的成果來考你。
比如小樣學鋼琴的時候,要記五線譜,為了讓學習不那麼枯燥,我就經常假裝不懂,問小樣這是什麼音,那是什麼音。
小樣發現他比我學得好,就一下子來了興致,每次上完課回來都主動教我,對練琴也不那麼排斥了。
當孩子的目標和他在乎的人有了聯繫,目標就不再是苦差事,而是他能夠幫助別人,體現自我價值的證明。
以上5點,就是定目標的關鍵,建議你反覆閱讀,多多實踐。
如果你能趁早教會孩子如何定一個正確、可實現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會帶著孩子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地向前奔跑,把同齡人遠遠甩在後面。
我是小樣媽,復旦碩士,早期教育指導師,兒童閱讀指導師,家庭教育指導師。
歡迎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討孩子的教育、學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