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孩子來說,自信有多重要?
還記得那個因長相酷似辣目洋子而火遍全網的重慶小女孩嗎?
相信看過這個視頻的人,沒有一個不被小女孩的自信所打動的。
雖然和其他選手相比,這位小女孩不論是長相還是身材都不算出眾,但她的那份自信,還有她對舞蹈的熱愛和篤定就像一束耀眼的光,深深吸引住了我們的目光。
我想這就是我們努力培養孩子自信的意義:讓他不論顏值、能力如何,都能被大家記住和喜歡。
或者說,自信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可貴的能力。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信,可是我們自己又有幾個是非常自信的呢?
家長越是不自信,越容易用挑剔的眼光審視孩子。因為我們誤以為只有非常優秀、完美的人才配得上「自信」這兩個字。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那麼你的孩子大機率會和你一樣不自信。
想要打破這種「遺傳」,我們就得先放下過去錯誤的信念。
自信的本質是一個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敢於迎接困難和挑戰,並且有信心承擔失敗的後果。
從這個定義上看,不論一個人是否出色,他都可以是自信的。
而且一旦他擁有了自信,就有能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那麼怎樣才能教育出一個自信的孩子呢?
小樣媽想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給大家分享幾條實用的建議。
如果你願意相信你的孩子,相信他不論是否足夠優秀,都能成長為一個自信的人,那就盡力做到以下4點。
假以時日,你一定能看到孩子的改變。
生活中,我們總是很輕易地對孩子說出負面的評價。
「你怎麼這麼磨蹭?「
「笨死了,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字寫得歪歪扭扭的,你就不能寫得好看一點嗎?「
雖然我們的本意是希望孩子改正缺點,取得進步,但越是強調孩子負面的表現,孩子越會消極地看待自己,形成自卑的性格。
一個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的孩子,又怎麼可能會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優點呢?
每個孩子都會有缺點和不足,這一點都不稀奇。
想要促進孩子往好的方面發展,正確做法其實和我們的日常做法恰恰相反。
應該是多給孩子積極的評價,少給孩子負面的評價,換句話說,就是多肯定,少批評。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滿懷希望地去努力讓自己變好,而不是垂頭喪氣,破罐子破摔。
舉個例子,孩子字寫的不夠端正,那我們就挑出其中最好的一個字,告訴孩子,
「這個字寫得真端正,橫平豎直,就像你一樣好看、挺拔。「
孩子聽了一定會很開心,甚至有點小驕傲。
這份積極的情緒會化作動力,讓孩子寫字時努力模仿那個被誇獎的字,以寫出更多好看的字,換來大人的肯定。
你知道自信心是怎麼積攢起來的嗎?不是夸出來的,而是體驗出來的。
當一個人經常體驗到成功的滋味,他就會得出結論:
我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我能搞定絕大多數事情。
反之,如果一個人連續體驗到好幾次失敗,他就會知難而退,告訴自己:
我不行,我沒這個天賦,還是趁早放棄吧。
這看起來很好理解,對嗎?
但你知道孩子的成功和失敗,是由誰決定的嗎?
大部分情況下並不是由孩子的能力決定的,而是由父母的期望決定的!
舉個例子,一個2歲的孩子能夠自己吃飯,但總是把桌子和衣服弄髒。
如果父母的期望是孩子能自己吃飯就很棒,那麼這個孩子就成功了。
他會因為獨立吃飯而受到父母的肯定和讚賞。
反之,如果父母的期望過高,覺得孩子吃飯時應該像大人一樣,隨時保持桌面和衣服的整潔,那這個孩子就是失敗的。
他會因為吃飯「邋遢」而不斷地被父母批評、指責。
由此可見,我們的期待會成為評判孩子成功與否的標準。
我們要習慣降低自己的期待,讓任務和孩子的能力相匹配。
這樣孩子才能不斷體驗到成功的滋味,慢慢變得自信,不懼挑戰。
自信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做事有主見,決定很果斷。
不自信的孩子也有一個特點,就是做事優柔寡斷,總是拿不定主意,願意依附別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是自信的孩子更聰明嗎?其實不然。
自信的孩子也會犯錯,或者做錯決定,但他們不害怕,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承擔後果。
而不自信的孩子總是希望找到最佳選項。
他們一方面害怕選錯會讓別人失望,另一方面又不敢承擔選錯的後果,所以才猶猶豫豫,希望別人幫自己做決定。
造成這種巨大差異的原因,其實很大程度上和孩子的童年經歷有關。
小的時候越是被父母鼓勵自己做決定,孩子就會在一次次的選擇中生出為自己負責的勇氣。
反之,小的時候父母越是替孩子做決定,孩子就會失去培養這份勇氣的機會,長大後自然就會變成自卑、軟弱、優柔寡斷。
所以,想要孩子自信,就把小事的決定權交給孩子吧。
你越敢放手,孩子就會越果敢,越優秀。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歸因」。簡單來說,就是人們習慣於把行為歸於什麼樣的原因。
人們的歸因方式不同,其性格和行為模式也會有很大的區別。
比如自信的孩子成功時,會把成功歸結於自己的努力,而失敗時,則會把失敗歸結於客觀的、可改變的原因。
(考好了,是因為我認真複習。沒考好,是因為題目太難,或者沒有好好複習,下次再努力。)
自卑的孩子則恰恰相反。
成功時,他們會把成功歸因於運氣好。失敗時,則會把失敗歸因於自身無法改變的原因。
(考好了,是運氣好。考不好,是因為我笨,不是學習的料,再努力也沒用。)
因為歸因習慣不同,所以同樣一件事,自信和自卑的孩子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前者信心滿滿,越挫越勇,後者自怨自艾,早早放棄。
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從小重視培養孩子的歸因習慣。
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不能簡單地夸一夸,罵一罵就過去了。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成功和失敗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指導下一次的行動,提高下一次的成功率。
如果成功了,要知道為什麼成功,把有效的方法延續下去。
如果失敗了,也要知道為什麼失敗,下一次避開這個坑,換一種更有效的方法,向成功邁進。
如果孩子能擁有這樣的習慣和智慧,那他不管遇到什麼處境,都能從中汲取營養,勝不驕,敗不餒,勇往無前。
自信歸根結底,就是孩子願意相信自己的能力,並且有一種勇於迎接挑戰,客觀看待輸贏的豁達思維。
沒有誰會一直成功,但只要孩子願意相信自己,他就會像向日葵一樣,永遠充滿活力,感染別人,也成就自己。
我是小樣媽,復旦碩士,兒童閱讀指導師,家庭教育指導師,著有《懂點心理學,育兒很簡單》。
歡迎關注我,和我一起高質量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