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種公司結構能限制熱衷於推動下一代技術發展的人。
多輪反轉過後,OpenAI「政變」大戲以薩姆·奧特曼(Sam Altman)回歸公司再次擔任CEO暫告一段落。
OpenAI周三(11月22日)在社交媒體網站X上發文稱,公司原則上同意奧特曼重新擔任CEO,並對董事會進行了重組。
新董事會由Salesforce前CEO布雷特·泰勒(Bret Taylor)、美國前財長拉里·薩默斯(Larry Summers)和OpenAI前董事會成員、Quora創始人亞當·德安傑羅(Adam D'Angelo)組成。據悉,未來董事會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微軟可能會占有一席之地。前董事會成員伊利亞·薩斯基弗(Ilya Sutskever)、海倫·托納(Helen Toner)和塔莎·麥考利(Tasha McCauley)出局。
微軟勢必會加強對OpenAI的控制
奧特曼的回歸可能會讓OpenAI與微軟走得更近,不過,對OpenAI價值至關重要的幾個問題還沒有得到解答,該公司在微軟未來計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也還不得而知。
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為什麼前董事會要解僱奧特曼,此外,OpenAI是否會繼續作為一家非營利性公司運營,以及微軟是否仍計劃建立內部人工智慧研究團隊。
過去幾天,微軟一度相當於收購了OpenAI,根據OpenAI出售股份的計劃,OpenAI的總價值在800億至900億美元之間。
目前微軟還未尋求完全控制OpenAI,這可能是為了避免引發監管機構的反壟斷審查,但並不意味著微軟不會進一步介入該公司。
在奧特曼宣布回歸OpenAI之前,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周二在On with Kara Swisher播客節目上說:「有一件事我要說清楚,我們再也不會讓自己陷入這種出人意料的境地。」
納德拉表示,微軟對OpenAI重組董事會深感鼓舞。The Verge網站援引知情人士的話報道稱,預計微軟將爭取在最終擴大到九人的OpenAI董事會中獲得一個席位。
納德拉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期待和OpenAI建立強大的合作夥伴關係,將下一代人工智慧的價值賦予客戶和合作夥伴。」
微軟也可以通過繼續投資自己的人工智慧項目減少對OpenAI的依賴。周一,微軟介紹稱在開發小型人工智慧模型方面取得了成功,這些模型具有和OpenAI的GPT-4等較大型模型類似的功能,而且運行成本較低。
主張AI發展減速的陣營遇挫
之前支持解僱奧特曼的董事會成員大多已經出局,新董事會不會像前董事會那樣傾向於減緩或阻礙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
OpenAI首席科學家薩斯基弗在公開表示後悔參與解僱奧特曼的決定後,他可能會繼續留在公司,但他的影響力可能會變小。
《華爾街日報》援引熟悉OpenAI前董事會想法的消息人士的話報道稱,薩斯基弗和奧特曼在人工智慧安全問題上發生了衝突。
堅持「利他主義」的托納和麥考利的出局也意味著更關心人工智慧安全的人的影響力將減弱。
尋求推出更強大的人工智慧技術、與Alphabet等公司展開競爭的奧特曼和微軟未來將獲得OpenAI更大的控制權。
這不一定意味著安全開發人工智慧的原則會被遺忘,但意味著未來OpenAI不會允許自己的業務再受到此類「政變」帶來的威脅。
此外,未來可能會有更多人呼籲對人工智慧的監管應該來自政府而非企業自己,奧特曼本人也認為有必要對人工智慧行業進行監管。
OpenAI事件給主張放慢人工智慧發展速度或對其進行更嚴格監管的人上了一課,即沒有哪種公司結構能限制那些熱衷於推動下一代技術發展的人,甚至是OpenAI這種非營利結構也不能。
文 | 巴倫周刊
編輯 | 郭力群
版權聲明:
《巴倫周刊》(barronschina)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和金融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