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如何去戰勝強大的入侵之日軍?
毛澤東和蔣介石採取了不同的策略。毛澤東的戰術是到敵後開闢根據地,實行「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戰爭法則。
為此,蔣介石等人曾大肆攻擊八路軍、新四軍對日軍「游而不擊」,在敵後「坐大」。
其實,敵後抗戰,更加艱難。
這等於是在日軍的肚子裡插針。八路軍、新四軍在日軍的後方建立根據地,日軍及其偽軍必然要除之而後快,多種多樣的「掃蕩」、「清鄉」,要生存下來,何其難也。八路軍、新四軍選擇了一條艱難的抗戰之路。如果死打硬拼,難以生存,如果「游而不擊」,也不能生存,更不會「坐大」,只會被消滅。
由於敵後雙方力量相差過於懸殊,毛澤東選擇了游擊戰。八路軍、新四軍必須與日軍去戰,但是,這種「戰」又不能打大仗,只能打游擊戰,小股殲敵,積小勝為大勝。為此,毛澤東曾經說,我們在敵後根據地在對敵鬥爭上,只要求一個縣一天消滅一個鬼子,有幾百個縣的敵後根據地就相當於一天殲滅日寇一個大隊(營)。這樣,敵後解放區就能夠牽制數十萬日軍,發揮重大戰略作用。
毛澤東的這個策略是非常有效的。
而蔣介石呢?
他先是實行陣地戰,在上海、武漢死拼硬打,實力大大消耗之後,採取在大西南坐守避戰的戰術,結果造成民心士氣渙散,戰鬥力削弱。由於不肯主動擊敵,他只好將贏得抗戰勝利的希望,寄託於他國出力,於是,日軍未受到沉重打擊,反在正面戰場上愈加猖狂。1944年日軍臨近崩潰之前,還能橫掃國民黨戰場,攻下長沙、衡陽、桂林,打到貴州,打通了大陸交通線。
八年全面抗戰,蔣介石軍隊的總體力量越抗越弱,而毛澤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不但粉碎了蔣介石借日寇之手消滅的圖謀,解決了保存自己的問題,而且使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在抗戰期間有了幾十倍的發展。
同樣是抗日,在戰略戰術上採取不同的態度,其後果截然不同。毛澤東的英明在於此,蔣介石的愚笨也在於此。陳冠任著、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大河向東》(全二冊)一書記述了毛澤東的大智慧以及中國人民追隨毛澤東的歷史過程及其原因,該書為該社的年度暢銷書,銷量過百萬冊,該書也為讀者喜愛的紅色歷史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