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 |「盆兒里碰」和「魚鑽沙」是老北京窮人們的智慧

2019-07-16     傳統活兒

吃飯這件事可以最簡單,也可以最複雜。

是玉盤珍饈,還是因陋就簡,是含蓄奢華,還是返璞歸真……不僅吃飯者的心境不同,做飯者的心境也大不相同。但不管是五星級酒店的大廚還是普通人家的主婦,他們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對於美食的追求。

玉米面(圖片 | 無極網)

舊時北京貧民的主食是玉米面(北京叫「棒子麵兒」)。如今我們看來,玉米面自然是很好的,但對於那時候人們來說卻是沒辦法的選擇,因為想吃些細糧,也沒錢吶!可畢竟總吃窩窩頭、貼餅子,遲早有吃膩的一天,於是很多「花式」吃法就這麼誕生了。

比如老北京的主食「盆兒里碰」和「魚鑽沙」。

首先要說的是盆兒里碰。這個名字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什麼硬質的東西在盆兒里碰撞,發出「梆梆」的聲音。其實並不是,這個名字跟它的製作過程有關。

「盆兒里碰」正經的名字應該叫「尜尜」(ga ger)。老北京管主要用玉米面做的疙瘩叫「尜尜」,如果是白面的疙瘩,則是北京的另外一種名小吃——炒疙瘩了。

尜尜(圖片 | 搜狐·靜海)

尜尜(圖片 | 搜狐·靜海)

玉米面可以做什錦炒尜尜。

玉米面揉成麵糰,切成方丁放進一個盆里,撒進一把玉米面蓋上蓋子,像搖元宵一樣搖晃一會兒,方形的面丁就會變成圓形。因為有了這個過程,所以這種主食才叫盆兒里碰。

做好的尜尜煮熟過涼水,熱油下蔥、姜熗鍋,再下配菜(一般是胡蘿蔔丁和黃瓜丁,有五花肉就更美了)翻炒,出鍋放適量鹽,滴一點香油,誒呀!簡直妙不可言。

炒尜尜(圖片 | 北京旅遊)

尜尜不僅可以炒,還可以煮熟以後直接吃。要是加上白菜絲、少許白鬍椒粉,出鍋放一點香菜則是治療風寒感冒的「神器」尜尜湯。

在老北京貧民的日常生活里,「尜尜湯」是最常見的吃法。因為炒尜尜比較費油,所以還屬於改善生活的吃食。

玉米糝糊塗面(圖片 | 百度圖片)

另外一種屬於改善生活的玉米面主食叫「魚鑽沙」。

魚鑽沙也是一種自由度頗高的主食,有人的做法是汆好一鍋棒子麵兒粥,裡面下剩下的冷餃子,這種做法也很像小魚鑽進了沙子。不過我們要說的是另外一種做法:

鍋里燒熱油,熗鍋炒白菜,炒好後添水。等燒開鍋之後把事先和好的白麵糊糊撥成一條條下鍋,大體成形之後均勻倒入玉米面,再加一些調料,玉米面粥里就出現了很多浮浮沉沉的小魚兒。

玉米粥(圖片 | 搜狗圖片)

白面在老北京的貧民家庭里是很金貴的東西,其他雜糧可以成袋兒賣,白面卻是按斤,甚至還要更少一些,只能買回家裡一點點,所以這種有白面的主食十分的珍貴。小孩兒們比大人更愛它,因為又好吃,又好玩,雜糧蔬菜,營養均衡,就是肚子裡缺了一點油水。

馬三立先生講相聲場景(圖片 | 搜狗圖片)

一提起雜糧,我就不由自主想到相聲《吃餃子》里,馬三立先生塑造的「我」除夕夜試圖讓妻子拿棒子麵兒包白菜粉條餡兒的餃子,未果,只能出去賒白面,引出一連串的笑話。雖然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兒不可能出現,可是無論「窮」聽主兒還是「闊」聽主兒都能從中獲得歡樂。

做飯的主婦(圖片 | 百年中國)

中國人是不缺乏樂觀主義精神的,得一口飯吃就得一樂。主婦們不遺餘力地給家人創造著幸福感,就像難得吃上一次的「盆兒里碰」和「魚鑽沙」。那歡樂就像貧瘠土地上冒出的草,那麼柔弱、青黃卻依然頑強地生長著。

作者:行旅的熊

編輯:戚彧卿


END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uXOC2wBmyVoG_1ZLkD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