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岩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某天在外面喝茶,期間有位新朋友,聊到一個細節。
「老叢水仙的葉子都很大嗎?」
葉子大?相對誰而言呢?
「相對一般樹齡的水仙啊,老叢的葉片是不是更大?從條索就能看出來。」
不不不,區分老叢水仙,不可能只用眼睛看。
看岩茶條索,能得到的有效信息很少。
要是試茶時,光是看一眼就能下結論。
那我們平時在選茶時,也不必這麼麻煩了。
全部拉出來亮個相就能評出高低好壞的話,沒必要通過逐次沖泡去試茶了……
隨即,翻出了今年春茶季的實拍圖。
給你看一下,老叢水仙的茶青,和普通樹齡的正岩水仙比,青葉也沒有明顯大小變化。
畢竟,老叢水仙只是樹齡變老了,起碼有60年以上的年紀,但又沒有實現物種跨越,不可能立竿見影地大上一圈。
認真說起來,老叢水仙的葉片大不大?條索是否粗壯?
在這背後,離不開這3點變量。
《2》
一、青葉採摘老嫩影響。
岩茶的春茶採摘,看重「開面采」。
當嫩梢形成駐芽,葉片徹底展開,再去連梗帶葉採下。
通常採下來的標準青葉,不含芽頭。
一截嫩梗順帶下來,包括3-4片成熟度適中的嫩葉。
不同岩茶品種之間,葉片形態各異。
葉片稍微偏小的品種,有雀舌、白雞冠等。
葉張大小中規中矩的品種,在岩茶圈很常見。
肉桂、黃觀音、黃玫瑰、瑞香、鐵羅漢、北斗等,放眼過去,大片都是。
而葉片相對略大,採茶時以中大開面為主的岩茶品種,當屬水仙、佛手等。
採茶制茶,茶樹嫩梢才是採收主體。
正常採茶,要采發育成熟,老嫩適中的青葉。
采太嫩,不妥。
一來鮮葉內部的茶味物質積累沒有達到最佳;
二來青葉偏嫩,容易增加做青難度,稍不留神,搖青時下手重了些,出來的葉子就全紅了;
三來,還容易讓做出來的成品,伴有「嫩采苦」,風味欠缺。
采太老,更是不行。
隨著葉張內部的纖維變粗,茶味物質會流失。
粗老葉張做出來的茶,味道寡,湯感薄,不耐泡,帶「粗老味」就算了,還會增加揉捻塑形難度。
好不容易揉出條索狀的雛形。
後期又容易彈開,讓最終成品呈現干茶松垮,條索粗松,品相不佳的模樣。
所以,買岩茶水仙時,千萬別看到棒槌就當成針,看到葉片偏大就當成是老叢水仙。
萬一別人只是將茶采老了,用粗老葉來冒充。
只看外表就下定論,很容易被人坑。
多喝茶,仔細對比茶湯醇厚度,才是分清普通水仙與老叢水仙的不二法門。
《3》
二、產茶年份的影響。
每一年的茶,青葉生長狀態都是不同的。
還記得有一年,清明過後一直多雨水,讓處在生長發育關鍵期的茶樹,徹底補足了水分,攢足了勁。
然後,等過了穀雨,進去四月二十幾號那會兒,各家要準備採茶了。
又連續放晴好幾天,暮春的晴暖天氣下,溫度節節升高。
升溫之後,茶樹嫩梢葉片飛速生長,快速變大。
這就導致,那年產出來的岩茶,葉間距相對往年更長。
葉間距,即葉片與葉片之間的相隔距離。
葉間距長了,意味著茶梗會長一截。
做青走水時,要看青做青,根據具體情況調整。
才能更好地幫助水分散失,確保走水走透,達到適合的做青發酵程度。
茶葉作為農產品,不可能保證每一年產出來的茶,橫平豎直,全都跟流水生產線里用模具印出來的那樣,分毫不差。
所以,對待葉片大一分,小一分的細節變動,放寬心,平常心看待就行。
通常,雨水足的年份,產出來的春茶青葉,外表看著會更「珠圓玉潤」。
要是熬過了荒年,上一年剛經歷過乾旱。
那麼,好不容易才緩過勁的茶樹,需要多休養生息,來年青葉產量難免會下降。
連青葉外觀,也不如往年勻稱,略帶幾分勁瘦。
所以,看待老叢水仙的葉片時,千萬別覺得,葉片足夠大才是真老叢。
這樣的刻板印象,並不可取。
《4》
三、山場環境的改變。
茶葉是農產品,除了要看天吃飯,還要講究「水土」二字。
特定的溫度、土壤、光照強弱、日照時長、空氣濕度等,對茶樹生長細細相關。
之前在某處靠近溪邊的茶園(非正岩),我們看到一片葉張特別肥大的岩茶水仙。
從植物形態,葉形特點,認定這是水仙無疑。
但唯一讓我們不理解的是,為什麼那片茶園的水仙茶樹,葉張清一色長這麼胖?
伸手捏著葉片,甚至都有幾分接近木耳菜的質感,葉脈突出,肥厚明顯。
後來,隨手拍了幾張,發給當地的茶農朋友求證。
得到的解釋是,因為靠近溪邊,土壤內部多溪流沖積下來的營養物質。
再加上,那片茶園的整體環境相對背陰。
四周還有林木擋著,提供遮陰防曬。
所以,才能長出這麼胖嘟嘟的,偏寬一分,胖一分的葉片。
但從做茶角度看,葉片不是越肥大越好。
葉張過厚,做青走水難度會增加。
稍不留神,容易因為走水不透,影響品質。
從水仙茶樹的生長過程看,樹齡足夠老的老叢水仙,葉片並不會比普通水仙大。
樹齡因素,對水仙葉形尺寸的影響有限。
山場環境、水土影響、採茶老嫩等,自然因素,才會帶來直接改觀!
《5》
老叢水仙與普通水仙的分辨,不能「以貌取茶」。
葉片大,不能代表什麼。
真正能體現老叢水仙樹齡影響的地方,在於茶湯風味。
聞茶香,老叢水仙的香氣更清幽,那股深邃悠揚的木質叢香,頗具辨別力。
哪怕咽下後,喉間都是陣陣清涼幽深的木質調香氣。
換成普通水仙,壓根沒有叢香的出現。
辨茶味,老叢水仙的茶湯醇厚感非凡。
哪怕連續迅速出湯,連泡6沖之後,再將倒出來的茶湯分進小茶杯。
細細啜一口,茶湯當中的柔滑漿感,厚度不減。
山場正,樹齡真實,達到60年以上的正岩老叢水仙。
哪怕是五、六衝之後的茶湯,茶味醇厚度都能力壓普通水仙三、四沖巔峰期茶味。
從中可見,老叢水仙的魅力有多大。
最後,還有一個法子親測好用——看茶味的穩定能力。
品質越好的老叢水仙,茶味越不容易「掉隊」。
哪怕泡到尾水,茶味也不至於寡淡如水,依舊能嘗出醇和滋味!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