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昨天是小雪,但福州仍然很熱。
滿大街的短裙,在昭顯著再一次的入冬失敗。
每日晨起至晌午,陽光出奇的濃烈,雖不似夏日毒辣,稍微動一動還是汗流滿面。
這種天氣最迷惑人,熱到以為是夏天,生冷不忌起來。
然,即便氣溫沒有降下來,但我們還是要遵循一年四季的養生規律——冬藏春發。
冬季適合潛藏將養,如果冷熱不忌、飲食不當便容易生病。
喝茶也是如此。
必定要選擇一些喝了對身體友好的,幫助大的茶,而少喝那些對身體不益反損的茶。
比如,某些傷胃的武夷岩茶。
《2》
明天,老黃新得了一泡香氣特別出色的水仙,忍不住激動的心情,約了我們一起喝。
一小時三五水喝下來,確實非常香。
香到一度讓人誤會成高香小品種茶。
不過我在茶湯水底喝到了一絲暗藏的玄機,由此,懷疑這款水仙,並沒有做熟。
可以推測出的是,制茶師為了保住這款水仙獨特的高香,採用了輕火焙法,但這種方式卻也讓它缺點滿滿——喝起來略有青澀感。
青澀明顯,覆蓋了藏於水底細微的一絲生味,也正因為焙火不重,這種生味還能顯現。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識別這種氣味。
某次便看到有人誤以為這種生味是茶葉本身就有的味道,把此味描繪成岩茶的「青豆香」——一加上了香字,便反敗為勝,從缺點化身成為了優點。
看來,生味還是相對能令人接受的——相比酸澀、麻苦而言,或許生味還能增添岩茶的鮮爽度。
不過,這個容易被人忽視的「生味」,卻是一把傷胃的利劍。
能讓人胃壁收縮,產生強烈不適。
《3》
烏龍茶,在做青時講求要達到「三紅七綠」的半發酵程度,武夷岩茶更是如此。
而現在的實情卻是,有不少岩茶,青已經做完了,卻紅邊都不顯,見不到明顯的「綠葉紅鑲邊」。
說明這些制茶師,為了保留茶香、增加岩茶鮮感,有意地降低發酵程度。
判斷一款岩茶的發酵程度是否合乎標準,泡一泡便能辨出。
做青結束後的岩茶,如果是金黃色茶湯,算是符合半發酵工藝,而嫩綠、鮮綠的茶湯,則是低於半發酵,熟度不夠。
有茶友可能覺得,武夷岩茶還有一道焙火工序,應該可以彌補做青上的不足。
這卻未必。
茶葉一經過殺青,所有芳香物質的呈現、發酵程度都已經定型了,就像一張畫紙已經勾勒好了輪廓,定好了主題畫風,很難再做大的調整了。
尤其,岩茶的焙火主要目的,並不是修飾發酵流程中的不足。
焙火是為了讓茶葉里的水分疏散,讓香氣變得凝聚,讓口感轉熟。
而做青當中定型下來的東西,焙火只能是略微調整,卻是無法改變。
焙火就是一個女子的妝容,做青則是女子的容貌,化妝師可以選擇給女子化不同的妝容,卻改變不了其卸妝後的本來面目。
所以,焙火高低與岩茶的青有沒有做熟關係不大,不能把輕焙火的茶判定成沒做熟的茶。
《4》
大多數時候,茶客是很難判斷一款岩茶做熟與否的。
再有經驗都不行。
輕焙火之下,喝茶人注意力容易被高揚的香氣吸引,生味與青澀感也有些明辨不清,很難喝出茶湯里的生味。
中高焙火下,沒做熟的茶瑕疵就明顯了,就跟外面烤焦裡面卻沒熟的雞翅一樣,茶味混雜,香氣渾濁,炭火掩蓋不住的生澀感想黏膩的膠水爬滿舌苔,從喉底翻上來的是一股沒熟久置後變質的味道。
這種岩茶還有一個稱謂,叫「夾生茶」。
焙火改變不了本質的茶性,茶葉外皮熟了,內部還藏著生,與夾生飯無異。
夾生茶越放下去,缺陷越明顯,就算回爐重造,也只能把透到表面的雜異味去一去,內部依然熟不了。
但現在,制茶師也聰明了,毛茶放著不焙火,隔個一年兩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再焙,用時間和空氣里的微生物讓其自我發酵轉熟。
這樣,做青不熟所遺留的問題,便可以掩蓋大半了。
《5》
如果武夷岩茶一直保留著傳統工藝,那便不會有夾生的茶出現。
然而,這只是理想。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當下的武夷山,大多數人都在致力於改變或調整工藝,都想讓自己的茶做出與眾不同之處。
這就讓喝懂武夷岩茶這件事,難上加難。
需要多了解武夷岩茶的製作原理、轉化成因,才能加速喝懂的步伐。
雖說茶客只要張嘴喝就行了,不需要究其根源、玩轉玄乎之術。
但,現實殘酷,多懂幾分,便可少傷幾分。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