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遇到一個典型案例。
起因是,有茶友在私信找到我們,稱她遇到了一款很奇怪的白茶。
年份標註是2016年的高山壽眉,還是款散茶。
但從茶友發來的實物圖看,顏色太太太黑啦!
這是極具典型的「一片黑」,葉片本身全部變成黑褐色。
見狀,心底已經在納悶。
賣家當真只願意介紹,這茶是2016年采的?
短短7年時光,茶葉實物就能變成這麼可怕的暗黑色?這不應該啊?
對比我們倉庫里存的茶,同年份的白茶里,葉片頂多陳化為略顯深沉的暗綠,遠遠沒有達到這般黑褐一片的局面。
不過,對於這款茶的「葉片黑」,那位發圖鑑茶的茶友沒有過多在意。
她留下的諮詢問題有兩個。
「能幫忙看看這個16壽眉是不是做舊的?賣家說是新工藝白茶,做舊白茶的茶毫是金黃色,但咱也不懂啊。」
「煮過之後還沒有19年的香,但是茶毫挺多的,一開袋子棗香很濃。」
話說,做舊茶與新工藝茶的區分邊界是什麼?
其實從茶友發來的這幾張「2016新工藝壽眉」,能看出不少關鍵要點。
《2》
一、新工藝白茶,不是市場主流。
現如今,不論線上線下,通過哪一種渠道購買白茶。
稍加打聽,不難發現。
今時今日的市面上,新工藝茶太冷門了。
各家主打的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等產品,以傳統工藝為主。
散茶,經萎凋、乾燥等基礎步驟後製成,最大程度保留天然原味。
餅茶製作也是快速蒸壓處理,壓餅程度鬆緊適中,保障後期陳化能順利進行。
而新工藝茶在市面上,幾乎是寥寥無幾。
很多新手第一次聽到這個概念,還會感到好奇,覺得這背後略帶幾分神秘色彩。
其實,新工藝白茶的歷史根基,不如傳統白茶。
在早期,新工藝白茶是銷往港澳市場的。
為了順應當地市場口味,在傳統白茶加工基礎上,加入堆積回水與輕揉捻等步驟,快速讓新茶實現醇和口感,在當時也曾取得過一定成績。
但此一時,彼一時。
最近十多年來,當傳統白茶市場逐漸火熱起來後。
因為不流行,因為市場受眾小,還因為銷路與利潤不如正常用萎凋、乾燥製成的傳統白茶。
所謂的新工藝白茶已經沒落了。
發展到現在,主流在加工白茶時,極少有人捨得用核心產區的高山白茶鮮葉,製成新工藝茶。
《3》
二、新工藝白茶,陳化價值有限。
小眾冷門的新工藝白茶,目前在市面上的流通量不多。
和傳統白茶比,新工藝茶雖然能快速實現醇和湯感,但它的陳化價值不高。
這一切,還得從新工藝白茶的工藝說起。
加入揉捻的新工藝茶,能讓干茶快速塑形。
期間,葉片植物細胞壁破裂,茶味物質提前快速析出,自然氧化後,發酵程度增加,從而快速實現醇和滋味。
和傳統白茶比,新工藝白茶的內在茶味物質由於提前大量轉化,後期陳化空間有限。
所以在喝茶時,新工藝茶一般主張儘早喝,而不是長期存。
這與傳統白茶比,差距明顯。
再回到開篇那款2016新工藝壽眉身上,拋開一切不談。
即便它的年份是真實的,沒有半點做舊摻假。
但對一款新工藝白茶而言,放到現在再拿來「開倉分享」,委實有些不合常理。
《4》
三、做舊白茶的茶毫是金黃色,是真是假?
這種辨別方法沒有參考價值。
因為,正常白茶的加工,有章可循,擁有明確標準生產操作規範。
但做舊茶不一樣。
做舊茶本身就是為了造假,只要外形模仿得相似,方法手段可謂層出不窮。
渥堆做舊、暴曬做舊,還是最初級的1.0版本。
又渥堆又暴曬,過度氧化,悶堆故意加重發酵等,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市面上的做舊老白茶,絕對不是單一臉譜化的。
單純從茶毫顏色是否金黃,不能有效區分。
實際上,從常見的渥堆做舊老白茶上,茶毫狀態的古怪之處也並不是顏色黃不黃。
而是茶毫與葉片之間的對比色,反差鮮明。
經歷人為故意渥堆傷害後,白茶葉片會快速轉成黑褐、深咖等顏色。
但原先的銀白茶毫,不會輕易轉變。
於是就導致,很多渥堆做舊茶的外觀,看著十分彆扭。
葉片滄桑無比,但茶毫卻無比簇新。
類似一個七、八十歲的老奶奶,明明滿頭白髮,身形佝僂,但臉上的皮膚光滑無比,沒有一絲皺紋。
這種不合常理的反差,一看背後就有貓膩。
《5》
四、正常白茶散茶,沒法出現棗香。
不是所有的老白茶,都能陳化出棗香,背後有很多硬性前提。
白毫銀針與白牡丹,原料相對細嫩,不具備出現棗香的茶味前提。
而壽眉散茶在沒有壓餅前,由於發酵程度不足,也沒有出現果香(包括棗香)。
存老的壽眉散茶,藥香清郁,陳香悠揚,多數維持著天然乾燥草木類香氣。
至於壽眉餅,擁有出現藥香、棗香等多元香型的機會。
因為壓餅時,白茶經歷蒸軟、包揉、定型影響。
內在的茶味物質,提前部分析出,附著在茶餅表面。
論發酵度,餅茶高於散茶。
後期在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前提下,高品質的高山壽眉餅,才有陳化出棗香的機會。
要是在一款散茶壽眉里,聞出明顯棗香。
尤其是一打開時,就已經聞到濃重「棗香」,這並非好事。
要注意加以鑑別,此棗香非彼棗香。
如果聞起來偏甜膩,不清幽純粹,像是隔夜紅棗湯渣的氣味,略微發悶。
說明這樣的「棗味」純粹是被悶出來的,並非自然陳化。
最後,對於白茶香氣而言,表面聞起來香不算什麼。
如果在喝茶時,湯水沒有對應的香氣落水,喝下後喉嚨沒有舒適留香回味。
已經足夠驗證,這樣的茶,並非好茶。
《6》
當下茶圈,老白茶的熱度很高。
提到老白茶的段子、故事、各種梗,網上隨便一搜,比比皆是。
話題熱度,遠超新白茶。
很多剛開始喝白茶的新手,容易被各式老茶故事吸引。
因為不懂,因為不熟悉,然後被各種問題老茶、做舊茶、劣質變味茶所騙,白白交出大筆學費。
至於有經驗的老茶友,早已過了「買茶越老越好」的盲目期。
或者說,早期已經交過學費,攢了經驗,對網上各式來路不明的老茶早已徹底死心。
早就開始自己買新白茶回家,存成老茶後,再當做口糧茶慢慢喝……
剛入門的新手,為了買茶不被騙,建議少信噱頭。
當一款茶香氣淡,湯不醇,飲茶體驗一言難盡時。
不論它的名義是「新工藝」,還是「做舊茶」,亦或者「農家自製茶」,本質都一樣。
類似將一道炒糊炒焦的小炒肉端上餐桌,明明是做壞了,但店家美其名曰「獨家新技法烹制」。
這種老套橋段,怎能隨意相信!?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