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岩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某次喝茶閒聊,有人聊起現在賣茶要靠包裝人設。
鐵觀音9.9元包郵的瘋狂時期,網際網路上最常見的買茶人設是普通茶農。
再次,是茶農的女兒。
封面圖上舉著身份證,印著一行大字——爸爸做茶我賣茶。
伴隨網際網路茶圈帶貨的滾滾洪流,這種接地氣的人設,已經顯得老土。
換成高大上的茶界博士、導師、教授等身份,才能在新人輩出,競爭激烈的茶圈賽道,爭得話語權。
這些鍍金頭銜包括但不限於,某某茶會長,某某高級評茶師,某某教授,某某專家,某某協會會長,某某茶學理事會長……
每每出場亮相,這些高大上的名號搬出來,頗能鎮場面。
光是念這些長長一串的名號,就要好幾分鐘。
依靠諸多頭銜加持,隨便一個對茶葉只是略懂的人,也能在短時間內,成為讓無數新手茶客崇拜與認可的意見領袖。
隨後,當這些大師磚家們帶起貨賣茶時,才能將各式便宜批發的「牛肉」、「馬肉」、「老叢」等,一車一車往外賣。
這種虛假大師的人設,快速包裝起來倒是容易,但維持下去卻很難。
隨便問幾個知識點的提問,應答不過來。
又或者應答過程錯漏百出,經不起深扒,崩人設只是遲早的事。
岩茶圈內,「大師」與磚家早已變味,變成了罵人的話。
各種假大師的套路,早已被人揭露過無數次。
今天這篇重點想提的,不是那些濫用磚家頭銜賣茶的人。
而是那些,四處濫用概念,照搬噱頭的劣質茶。
《2》
一、正岩荒野肉桂。
肉桂屬於岩茶圈內的網紅熱門品種,話題度一直居高不下。
從牛欄坑肉桂,到馬頭岩肉桂。
從蜜桃香肉桂,到大桂皮肉桂。
發展到這兩、三年,悄然間還多增了一個新頭銜。
名其曰,荒野肉桂。
真是荒唐,好端端的岩茶肉桂,何談荒不荒?
我們在福鼎見過的荒野茶,是藏在深山的。
春茶季需要採茶時,要一路跋涉進山,領路的人,要帶上開路的工具。
帶上砍刀,除掉擋路的亂草,不然沒法通行。
一旁還要有人配合,順勢用長棍打草驚蛇,余後的人再慢慢通行。
好不容易到了地方,能看到的茶樹,也是零散的不成規模分布。
茶樹本體被一旁的雜草亂木遮擋掩映著,數位採茶工配合,采完這邊的幾棵,還要再一次趕路到下一片,才能繼續採摘。
由於分布不集中,采起來費勁,頗為耗費時間與人工。
所以,白茶當中素來以濃郁野勁出名的荒野銀針、荒野牡丹王等,價格要比普通白茶高出一大截。
再說回到肉桂,岩茶里,荒野肉桂這個噱頭,在內行人看來很「空」,經不起深扒。
回顧岩茶肉桂的發家史,肉桂的正式定種是在上世紀80年代。
同期進行的,還有分產到戶。
就近將茶山、茶地,分配給生產組的村民。
隨後才是大規模推廣種植,逐步擴大影響力。
憑藉獨特風味個性,在茶客圈子裡,有口皆碑。
再到後來,隨著「牛肉」的橫空出世,帶火了三坑兩澗概念後,再到「馬肉」、「十二生肖肉」的興起,徹底走向叱吒岩茶圈,喝岩茶「無肉不歡」的盛景。
現在再回過頭看,現在能夠有種植規模的肉桂,最早那批留到現在,不過才40年左右。
如果從一開始種下,就徹底撂荒不管。
那等到現在,年份不夠,也遠遠談不上真荒野。
何況,肉桂這個品種,過去十多年來頗為「金貴」,為了更好的產出,精細化管理才是各家常態。
新一批扦插苗種下後,三年打頂,五年採摘。
隔上數年,合理科學修剪,桂皮香才能突出……
更何況,正岩+荒野這一組合,更是不可信。
正岩一帶,地處景區。
哪怕偏遠一些的,處於非遊覽路線的山場,也多數都是盆栽式種植的模式。
有限的正岩範圍內,「精耕細作」的管理,才能確保效益。
本身岩茶以正岩山場為貴,岩岩有茶,非岩不茶。
現如今再添上重複累贅的正岩荒野噱頭,除了用來抬高噱頭,騙一騙不知情的新手外,毫無實質意義。
《3》
二、古樹真樅水仙。
叢與樅的命名爭議,圈內早已一錘定音。
按漢字用語規範,不論名叢、老叢、單叢、高叢,一概是用「叢」字。
因為,叢才具有量詞的性質。
至於樅,能從字典上查到的含義有兩處,都是名詞。
一是地名。
一是指某種生長在高寒地區的樹名。
總之,與茶樹沒有直接關聯。
不過現在商品茶里,老叢與老樅早已混用,將錯就錯的情形早已不是新鮮事。
相比之下,更值得吐槽的重點,在於「古樹」二字。
眾所周知,茶圈內只有普洱,才愛提名山古樹概念。
將古樹二字,跨界照搬到岩茶身上,屬實不應該。
岩茶水仙對照樹齡,分三大類。
普通大宗水仙(30年以下樹齡)、高叢水仙(30-60年)、老叢水仙(60年以上)。
期間,沒有古樹真樅的位置。
聽起來就讓人「不明覺厲」的古樹真樅水仙,敢問葫蘆裡面賣著的,到底是普洱,還是岩茶?!
《4》
三、正味大紅袍。
提到大紅袍,它算是網際網路茶圈堆砌關鍵詞帶貨的茶類重災區。
給大家舉幾個檢索例子。
「正味濃香口糧秋香大紅袍。」
好傢夥,這下差點讓人傻傻看不清。
如果這一長串沒有標點間隔的前綴詞,後面加上鐵觀音,倒是恰如其分。
對於只採春茶的岩茶大紅袍來說,屬實彆扭。
何況,正味、消青、濃香、清香等,也是閩南烏龍鐵觀音的配套分類,與岩茶本身,牽扯不上任何關聯!
再看下一個例子。
「韻香老叢正宗大紅袍。」
這更加讓人云里霧裡了,所謂的韻,本身就是綜合抽象形容。
而韻香一說,在規範漢語用字里,找不到出處。
這種胡編亂造的偽概念,說實話,並不能讓一款茶聽起來更顯貴、有檔次。
恰恰相反,不專業的照搬,胡亂編造概念的偽岩茶,一看就很假很低端!
《5》
真正的大師,不需要那些假大空的頭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那些行事高調,熱衷於各種自誇的磚家,反而沒有任何含金量。
金玉其外,名號聽起來響噹噹,但內里卻是草包一個!
真正的好茶,也是如此。
哪怕布衣荊釵,素樸包裝,難掩國色天香。
一杯香、水、韻兼備的頂級好岩茶,只要亮在茶桌上,不愁別人喝不懂。
相反那些包裝華麗麗,噱頭一籮筐的「草包岩茶」。
光看表面,聽起來還不錯。
但實際泡開喝,原先的期望有多大,後面的失望就有多大!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