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旗:陽郭中學記事

2023-12-19     渭南文壇

原標題:李國旗:陽郭中學記事

李國旗:陽郭中學記事

陽郭中學記事

作者 李國旗

穿過漫長的歷史隧道,上世紀70年代初陽郭中學上學的難忘歲月卻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

面朝元象山的東大門,應了那句開門見山的成語,進門照壁兩旁的八字路,把學校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學校中間的一條南北主道,讓學校南北通透,偏向學校東北方有一棵古柏,見證了學校的風雨滄桑。如今,原來學校風貌已經蕩然無存,但這棵古柏還在。

那是1972年10月,我在閻村鎮的北韓學校上學,當時進入畢業階段,同學們都清楚地知道,我們這一級是推薦上高中的。可突然有一天,班主任召集我班學生開會傳達了上級精神,說是我們升高中必須參加考試,然後擇優錄取。風向突變讓人始料不及,後來把這個暫短恢復考試製度叫做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回潮。接下來就是緊張的兩個月複習,晚上點煤油燈,下晚自習每個學生的兩個鼻孔都是黑呼呼的。年底我們參加了高中升學考試。

1973年的春節是在焦急不安地等待中度過的。元宵節剛過,錄取通知書就來了,我被錄取到臨渭區(當時的渭南縣)陽郭中學。從此,就開始了兩年上學的生活。

我家距離陽郭中學10公里。每周從家裡到學校往返兩次,周日下午背饃到學校,下個周三下午返回家裡取饃再到學校趕上晚自習,直到周六放學。這個時間是固定的,是雷打不動、風雨無阻的。

我上學的兩年,一直用一個土布白布袋背饃,一次背12或13個饃。這個年代,家境好一點的學生背的饃是純麥面做的,但這些學生占的比例不到5%。絕大多數都是少部分麥面夾雜大部分玉米面。條件再差的有純玉米面,或者玉米面夾雜紅薯面。我家七口人,父母親和四個哥哥,家境特別困難,每年分的糧食接不住茬,至少缺兩個月的糧食。所以我背的饃就是玉米面加紅薯面。

由於饃在布袋裡面透氣性差,夏天的饃容易發霉,三天就長毛了,常常是用毛巾擦拭一下之後吃。冬天的饃成了冰塊,像石頭一樣堅硬,用牙一啃,就是兩道白牙印。每到開飯時,到開水灶打一碗開水,吃饃就點鹹菜,喝一碗開水就是一頓飯,鹹菜是用白蘿蔔腌制的。還有一種吃法是饃泡在開水裡,再放入鹹菜,這個叫開水泡饃。後來家裡用一些面放在鍋里干炒後,背饃時帶一點,開飯時炒麵用開水一燙,就成了一碗黏糊的稀飯,加上饃就菜,就是一頓美餐。

三天13個饃對於一個高中生來說,吃不飽是肯定的,但只能這樣將就。學生宿舍是通鋪,饃布袋都在半牆上掛著,常常會有老鼠惦記,老鼠咬過的地方消掉一層後繼續吃,還沒有哪個人因為老鼠咬了而扔掉整個饃的,可想生活的困難程度。宿舍里有時會因為誰的饃少了而懷疑是某個學生偷了饃。常常弄得相互猜疑,相互防備,有時甚至還進行偵查破案,弄得氣氛緊張,雞犬不寧。但過一段時間,實踐證明懷疑的對象卻是一樁冤案。不是丟饃的人自己記錯了,就是老鼠惹得禍。

我們在學校的兩年,各科教材都很薄,內容也少,上課時間比較少,政治活動很多,參加批林批孔大會、參加公捕公判大會、勞模報告會。多數時間會去生產隊參加勞動,修地、夏收、秋收,有時農民也會給我們管飯。當時能吃別人一頓飽飯,那是非常幸運的事,心情可以舒暢好長一段時間。

1974年,我的家庭情況稍有好轉,讓我搭上了學生灶。從家裡背饃就大幅減少,生活水平就提高了很多。

這段生活雖然比較困苦,但精神面貌、心情始終處於高漲狀態。這種心態有兩個因素作支撐,同學們廣泛接受的一條,也是教師常講的,我們和當年紅軍長征時期相比,我們現在處於和平的學習環境,已經是非常好了。對於我來說,還有一個因素,讓我心理滿足的是我上學背饃,家裡基本就沒有饃,父母和幾個哥在家乾重活,吃的比我差。想到這,我不但很滿足,而且還有點愧疚感。面對父母兄長,如果不好好學習,那就是一種犯罪。

記得有一次,灶上中午蒸的包子,我買了10個包子,借了同學一個自行車,利用午休時間給家裡送回去,下午上課前又匆匆趕到學校。儘管緊張勞累,但我心情特別高興。我深知,這是對父母兄長辛苦供我上學的一份濃濃的感激之情。

陽郭中學上學的歲月,其實是值得永遠銘記的一段美好歲月。它給了我豐富的精神財富和堅定的生活勇氣,也給了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意志。

恢復高考制度後的1978年,我參加的第一場考試也是在我的母校進行,再回母校,那種親切的、熟悉的環境給了我心裡踏實、從容和淡定。考學的成功就是對陽郭中學母校的最好報答。因此,我非常感謝那段歲月、感謝母校對我的辛勤培養。我永遠致敬陽郭中學,致敬那段難忘的歲月。

作者簡介:李國旗,臨渭區人,渭南市作協會員,渭南高新區作協副主席。作品發表於《延河》、《華文月刊》、《鴨綠江》、《山東詩歌》等刊,出版詩集《今天沒有風》。獲渭南市首屆「五個一工程」獎。

來源:三賢文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bd06ba46f18dfdd7be868d60d4468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