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民:癸卯冬月 送別母親

2023-12-19     渭南文壇

原標題:王育民:癸卯冬月 送別母親

癸卯冬月 送別母親

作者 愚敏

母親走了,走得很安詳,很平靜,是在癸卯兔年的冬月,一個雪花飄舞的季節,純潔、乾淨、無暇、美麗的六瓣雪花與母親同行、同存、同德,片片雪花兒用無淚的聲帶哽咽於天地之間:您是一棵參天大樹,在歲月的滄桑里留下了九十一個生命年輪。

母親走了,一路冬陽依依,霞光滿丈。出殯前一天,還是寒風 凜冽 ,雪花肆舞,但走時的這個清晨,村北頭的墳地里,道道霞光鋪灑蒼茫大地,與天地同輝,與雪光映襯。

天空蔚藍如洗,一隻喜鵲靜靜地佇立於墳旁蒼柏枝頭,少了平日裡的嘰喳,就那般默默地守望著。寫到此處,腦海中不禁打個激靈,幾十年來不曾提起母親的小名,原來是叫「鵲仙」的。

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外婆因病離世,外公就帶著年幼的母親和尚在襁褓中的舅舅,過繼到了其舅家,後又娶了新外婆,就此,一個新的家庭組成了。

有次與母親閒聊中,她說那年深秋,整整一個晚上,一個人往四、五米深的紅苕窖內存放紅苕,先往竹籠里一個一個拾滿,再用麻繩將滿滿一大籠紅苕吊入下放到窖內,然後人再下去,從籠中把紅苕一個一個取出,整齊地排放於窖內,人再上來,再次拾滿,再次吊放、再次下去堆放,循環往復……那可是幾千斤的紅苕啊?等存放完畢,東方泛白,雞都打鳴了。

平日裡,因父親在外公幹,家裡只剩下忙碌的母親、年邁的奶奶還有我們這群孩子們,所有家庭重擔全壓在了母親一個人肩上。她毫無怨言,用行動來詮釋了什麼叫不忘本心?什麼叫負重前行?當然,還有那份大愛、大善與大孝。

對奶奶,做為兒媳的母親孝順至致。夏天,為奶奶擦身洗腳,冬天用弱小的身體把老人家背到院子裡曬太陽,尤其是在奶奶中風偏癱之後,整整在炕上躺了一年之久,在那段 煎熬 的日子裡,母親給奶奶端屎端尿,照顧細微,天天如此。直到1975年,母親在悲痛中送走了84歲高齡的奶奶。

母親終生與村民們和平和睦相處,沒有一絲一毫的架子,不管是當婦女隊長時的「身先士卒」,與人為善。還是在那盞煤油燈下,常常熬夜於縫紉機旁為村民們趕製新衣,獨自出線、出布、出力,毫無怨言。

常言道:一個家庭的興旺,正是母親的品質和德行,感召著子孫們一路前行。

母親從來不打罵我們,當頑皮的我們與村上的孩子打架時,她什麼話都不說、更不會與人爭執,只是把我們勸解回家。

晚上,躺在炕上,母親才靜靜地給我們講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自立自強?如何做人處世?那張土炕,自然成了我們兄妹們人生學步的第一課堂。

也正是從那時起,年幼的我們從母親身上學會了自尊、自立、自強、堅韌不拔的品質,尤其是那句「要做個好娃」,伴隨我們兄妹勵志至今。

成人後,兄妹們在各自的戰線上奮鬥的都很優秀,有總管幾萬人的國企老總、有搏擊商海的業內精英、有企事業單位黨·政一把手、有文化傳媒界的資深賢達,子孫輩亦是人才濟濟……這些榮譽的取得,都與母親言傳身教、啟蒙立杆、諄諄教誨分不開的。

「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幫別人就等於在幫自己。」

「一定要把後代教育好,砸鍋賣鐵也要供他們成才。」

「吃虧是福,人人都不;吃利是害,人人都愛。」

……

這些通俗易懂,簡單明了的「人生哲理」一直在耳畔迴蕩,伴隨我們成長,終生享用,堅守與傳承!母親的高尚品德、助人為樂、勇於奉獻的精神,永遠是我們子孫們學習的榜樣。

羊羔跪乳,烏鴉反哺。

從三孝村走出來的「孝子們」秉承優良傳統,孝道村風,對母親孝順有嘉,至誠至善,讓她老人家在子女們的呵護下度過了幸福的晚年時光,很圓滿、祥和、平順、完美的走完了人生歷程,含笑九泉,終生無憾。

永別了,我最親最愛的母親!願您老人家在天堂幸福!美滿!吉祥!如意!

每年清明、寒衣節,孩子們定會去您的墳頭燒一張紙錢,燃一炷冥香,用行動來報答您的養育之恩。不知在墳旁那棵蒼勁的柏樹枝頭,還能否遇見那只可愛的喜鵲……

作者簡介】愚敏,原名王育民,陝西渭南東塬人,長期從事新聞媒體工作,先後在渭南市新聞信息中心、央視網西安視窗、西部新聞網絡事業中心等單位工作,現為陝西華正傳媒總裁。

近年來,積極投身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專注當下 靜心惜福》、《培植好心境 踏上光明路》、《富貴之氣 皆源於心》等一大批「醒世恆言」在國內各大網絡平台紛紛發布,旨在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a70df54a599068a3c4bf9b1e3b4b2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