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壇 | 肖創民:走路

2024-01-15     渭南文壇

原標題:渭南文壇 | 肖創民:走路

渭南文壇 | 肖創民:走路

走路

作者 肖創民

人一出生,就要學著翻身,坐著,然後站立,直至走路。正如老家人常說的說的:三翻、六坐、七爬、周會走。

剛學會走路,在父母的看護下,跌跌撞撞中一天天長大。

記得5、6歲的時候,爸爸帶著我下溝,走在滿是白色的小石子及白色蝸牛化石的窄小山樑上,我兩腿顫抖著,站在山樑上一動也不敢動,害怕一不小心,滾到溝底。父親鼓勵我,讓我不要害怕,大膽的向下走,我感覺踩在腳下的小石子和蝸牛化石帶著我向下滑,更不敢走了,父親提著幼小的我,將我提到了溝下。

到了上學的年齡,走著去上學。小學在自己村子裡,學校離家隔著長長的一條巷道。兩點一線的小學上學路走了5、6年。

小學放學時,先按學生住的巷道排好隊,然後排著隊放學回家,到了自家門口,便離隊回家,也有不守紀律的時候,出了學校大門便一鬨而散,跑著各回各家。

上學路上,碰到雨雪天下,媽媽便給我換上黃膠鞋,頭頂著折好的尼西袋,踩著泥濘上學去。我看著別的孩子穿著烏黑髮亮的小雨靴上學,很是羨慕,渴望我也有一雙雨靴,但這個願望一直沒有實現。

小時候走路,不走「正道」,專門走「歪門斜道」,巷道兩邊的土牆根----有的離路有一米來高,在土牆根上,挖些腳窩子,踩著腳窩子,在上面走,走著走著就掉到了路上。小孩玩的高興,牆主人不高興了,從家裡跑出來喊著:「誰讓你們上到我們的牆根上,把我們的牆根都踩壞了。」

有時候走正道,腳卻不老實,見了路上的小石塊,小瓦片,用腳踢著走,母親看見了,總是說:「這娃不好好走,把鞋都踢爛了。」母親說的時候我就不踢了,看不見母親了,又踢了起來,以致於母親為我納的條絨布鞋,右腳的「大舅」早早的露了出來。

小學二年級走著去縣城趕集,這是我第一次走的長路,從村到縣城有20幾華里的路,村裡人為好記,都說到公社有10里,到縣裡有20里。

這二十里的路,對於只有9歲的我是個不小的考驗。那天父親給了我一塊錢,我和肖強高高興興地去合陽上會。肖強和我同歲,他的外家在合陽縣城,所以我和肖強一起去,父母是比較放心的。

二十里路估計也得走2個多小時吧,反正走走停停也不知走了多長時間,天快黑時候,父親還騎著自行車找我倆。

上初中的階段,更是走了三年路。從我們村到平政中學,有10里路,每星期六下午從學校回家10里路,星期天下午從家到學校10里路。

我們幾個同學,三個一群,兩個一夥背著一背包乾糧,爭先恐後地大踏步向學校走去。一路上你超過了我,一會兒我又超過了你。

初中三年,風雨無阻地走了三年。風和日麗的日子,走在上學的路上,看著路兩邊綠油油的莊稼,背著滿滿一布袋饃饃,高聲唱著音樂老師教的歌上學去。那時最怕兩種天氣,一怕酷日當頭的夏天,幾乎把人都曬暈了;二怕大風大雨天氣,頂著風雨,踩著泥濘,一走一滑地上學或回家。

中年後一段時間血壓高,我可不想早早的吃降壓藥,聽別人說走路可以降血壓,便堅持每天早上走路,走了一段時間,血壓竟然正常了。

三年疫情期間,也是一直堅持走路,封小區的期間就在小區走。

微信上有微信運動的小程序,記錄著每天走路的步子,或4000多、或6000多、或9000多。微信運動上有自已的走路步子,也有朋友的走路步子,如果那一天某個朋友的記錄了0或幾步,我的心就緊張了,心裡想這個朋友是不是沒起床或是生病了。我害怕某一天我的記錄是0,會不會有人給我說一聲,一路走好,也就到了人生的盡頭。這種心態持續了好長時間,時間長了也不再天天看微信運動,心裡也不糾結誰走的路多與少了。

「早上四條腿,中午兩條腿,下午三條腿。」這則耳聞能詳的迷語很確切的將人生之路做了總結。

有生之年多走路,人生之路路途遙遠,且行且珍惜。

作者簡介】肖創民,陝西合陽縣城關鎮南百坂村人,中國微信作家協會會員,閒暇時偶寫一些小文。曾在《金水文學》《渭南文壇》《陝西文譚》《經典文壇網》等微信公眾平台發表散文百篇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58b0feb19c8c66044fdfc0832137c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