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帶你看清岩茶岩韻的秘密,它真的沒有那麼神秘

2023-09-29     小陳茶事

原標題:3分鐘,帶你看清岩茶岩韻的秘密,它真的沒有那麼神秘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岩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前幾天收到了一條新留言。

「看你的美文,發現一個問題,岩茶你很少提岩韻,不知何故?」

剛收到新留言,順手轉發分享給小夥伴們。

結果引起一眾熱議。

阿蘿發了個表情包。

「這不是正岩茶該有的特徵嘛,不用特意提。」

淇老師也很納悶。

「對方應該是看得不夠多,搜索『岩韻』關鍵詞,相關文章會很多。」

最後,隔壁小陳陳一錘定音。

「喝懂香氣與滋味,自然能感受到岩韻。所有不提香氣滋味單講岩韻的,都是在耍流氓。」

今天這篇,麻花且來偷個懶。

拾人牙慧,彙整一番。

《2》

說一句不怕得罪人的話,評價一款岩茶,單講岩韻,非常假大空。

某次在朋友分享過來的茶博士直播間裡,就聽到過這樣的評茶語錄。

「A款肉桂香氣一般,但勝在韻感好,是桌面這一批肉桂里表現最優的。」

「B款肉桂的岩韻一般,留在嘴巴當中的氣韻不強烈。」

總之,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聽完一大堆廢話後,能理解到的內容,空空如也。

只讓人感慨,不知從何時開始,岩韻就變成了一個「筐」,不管是什麼亂七八糟的內容,都能胡亂套進去。

讓一眾岩茶新手看完後,絲毫無解,滿螢幕都是看不懂與聽不懂。

其實,專業評茶,肯定不會單講韻。

武夷岩茶的韻,虛無縹緲,沒有實體。

唯有依靠具體的茶香、茶味、回味,才能有所呈現。

《3》

不是所有的岩茶,都能擁有岩韻。

有一段時間,圈內颳起過一陣風,將傳統極致足火的地位捧得特別高。

以至於,對外還傳出謠言。

「焙火到極致的岩茶,韻感才更好。」

此話一出,有不少人將其解讀成,武夷岩茶焙火越高,岩韻越顯。而焙火偏輕的中輕火岩茶,岩韻明顯不足。

通篇看下來,簡直是離譜。

岩茶的岩韻,從頭到尾就和焙火高低沒有半毛錢關係。

外山茶青就算焙火再高,也不能憑空做出岩韻。

山場出身,才是決定武夷岩茶的唯一要素。

通常,產自岩區(正岩與半岩)的茶,才能擁有岩韻。

外山茶區,哪怕高山生態環境出色,能做成香氣、滋味過得去的茶品,但在岩韻方面,沒有任何體現。

因為,岩韻的生成要看物質基礎。

茶區周邊風化岩林立,土壤疏鬆透氣,擁有較多風化岩碎屑物,特定養分滋養充足,才能產出湯感醇,勁道綿柔,回味持久,韻味非凡的好茶。

論岩韻的強弱,正岩核心山場,從三坑兩澗範圍圈內產出的茶,強於正岩非核心山場。

而正岩非核心產地,又強於半岩。

之前分享過,判斷一片山場夠不夠正,是否核心的簡單方法,可以鎖定一個標誌物——風化岩。

景區當中,茶地四周能看到大片明顯的風化岩(別名丹岩),才是正岩山場最具標誌性的代表物。

岩岩有茶,非岩不茶。

沒有風化岩,沒有特定小氣候,何談岩韻生成?

《4》

之前文章里寫過一個圈內怪狀。

很多以老茶鬼身份自居的人,經常會「黑」岩茶圈內的高香小品種。

包括黃觀音、瑞香、金牡丹、黃玫瑰、春閨、春蘭等。

對外給出的理由,大同小異,嫌這些茶太香。

「黃觀音這種通天香,聞起香氣張揚,茶湯韻味薄,不高級。」

「聞起來太香的茶,出不了岩韻。」

論本質,這涉及品種歧視。

平心而論,武夷岩茶的諸多茶樹品種之間,不分三六九等。

一茶一味,個性差異化明顯,不存在好壞之分。

正岩山場的老樹黃觀音,直面正岩水仙和肉桂時,氣場半分也不會輸,花香張揚且不失幽遠,茶湯很醇,咽下後一股似蘭花似梔子花的明媚花香,混著幾分木質香,沉在湯里。

又香又醇,著實美妙。

說到底,單純因為「太香」,全盤否認一類品種,立場並不客觀。

因為,當你用市面上常見的外山小品種,去對標那些好山場出身的正岩主流品種時,不妨多想想,如果將兩者的出身山場環境調反,是否還是相同的結局?

《5》

什麼是岩韻?這個基礎問題在岩茶圈一直爭議不斷。

網上看到不少人,直接將岩韻解釋成岩石的味道。

「岩茶的茶樹生長在岩石之間,吸收了天地靈氣,所以,在岩茶的香氣里,藏著山林的清新,承載著岩石的厚重。嗅之,能直面碧水丹水的廣闊與深沉。」

諸如此類的文縐縐論調,隨便一搜,比比皆是。

但麻花打心眼裡,不認同這種說辭。

形容一款岩茶的岩韻出色,好比是夸一個人有氣質。

氣質這個東西,很難從單一層面,一錘定音。

而是涉及多方面的綜合。

譬如,舉止、談吐、穿衣風格、妝容打扮、思想境界等。

岩茶的岩韻,也是如此,不是簡單粗糙的「岩石味」、「風化岩的味道」。

而是涵蓋茶香、茶味、回甘、生津、留香等方方面面。

正岩茶的香,香氣更清幽雅致。

用前人留下的金句總結,清則幽遠,銳則濃長。

這種恰到好處的茶香表達,比起外山茶「香到發沖」的情況,不知好了多少。

正岩茶的味道,層次更清晰。

由於山場出身好,先天青葉內部能積攢更充足的茶味。

泡出來的茶湯,醇厚、飽滿、有漿感。

湯中帶甘,入口甘醇,香滑細膩,層次分明。

喝下幾杯後,正岩茶的回味,能讓人越喝越舒服。

喝完這杯,還想喝下一杯。

喉間的回甘清冽,生津清涼,唇齒留香。

回味感受舒服極了,一喝,便能讓人著迷。

《6》

岩韻的形成,是正岩山場小氣候的恩賜。

站在茶客的立場,追求岩韻的過程,本就是一種享受。

一方水土,一方風味。

將水仙、肉桂、鐵羅漢、北斗、梅占、黃觀音等系列品種,從武夷山再移到其它茶葉產區栽培種植後。

到最後,做出來的風味肯定全變了。

武夷岩茶的岩韻,是獨特的生長環境,再加上制茶工藝的結晶。

環環緊扣,缺一不可。

不論缺了哪一步,做出來的都不是那個味道。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15151eca2dd9bdb1187f166bce16b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