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壇 | 楊明:王道村「熙春橋」探微
記得小時候去縣城,經常會經過一座從楊城村到王道村的小橋,跨過柳葉河,大概也只有兩米寬和6米長,極其窄小和簡陋,僅有兩個石墩,上面搭著幾塊水泥板。東岸為王道村巷道,西岸連接著楊城村田頭的羊腸小道,道路寬不足2米,該處農田處在高台之上,曾發掘過仰韶文化的遺物,也出土過漢代大量的瓦當,上有「與華無極」「與華相宜」「華苑」等字樣,後公布為陝西省華陰故城遺址,相傳為漢代柳河縣縣城,小橋的歷史也許相當久遠,這對研究「華陰故城」、楊城村、王道村之間的歷史關係有著及其特殊的意義,還需要進一步的去考證。在一次無意中翻看《清‧乾隆華陰縣誌》,其志載「熙春橋在王道村康熙二十七年知縣董盛祚捐建,王弘撰有石刻記」。疑似縣誌上的 「熙春橋」的位置和我記憶中的小橋位置較為一致,於是好奇,一個平凡的鄉野小橋居然富有如此詩意般的名字,便對其記錄文字詳加釋義,便從中知曉了該橋的來由。
明代先賢王弘撰的記述全文如下:
華山之麓,西三里許,曰:「王道村」,居者百十人家,阡陌交通,桑竹餘蔭,男耕女饁髦士攸宜。有溪焉,出車箱潭,潛焉淫焉,迤邐而北,入於渭,春秋之際,揭厲倍艱,時為彴以通,徒行而租(阻),車則淹,又以速朽。是虞,戊寅春,邑宰「裕菴」董侯,聽政之餘,因時令以布農事,周巡溝遂,戒以勤惰,問所疾苦,童孺行歌,斑白游詣,並怡然自適,侯,顧而樂之,出銀錢以勞徠之。有差或獻野簌濁醪,人人以得親侯顏,為悅,幾忘勢分之隔。間有以病涉告者,侯,慨然曰:「昔賢為政以橋樑不修引為已過,予實蒞茲土」,其又焉,委遂捐貲屬(囑)孟生「珍」,鳩工累石,為久計。孟生受命經營,不日而成,雁齒魚鱗,厥狀孔固,僉謀泐石識德,乞予為詞。夫司險合方載在《周官》,先王之制,不厭其詳,仁民也不逆地力,達其道路,使川澤無阻,仁斯溥焉。老夫學農南畝,素餐睢惕,睹世俗之異,日以行詐甚且。鬥力心竊,傷之。今喜,侯之愛,施於民,而民之質矣,如熙春陽穆。然想見(現)古太和之風焉,於是題其橋,曰「熙春」而記之,以諗後之,有聞於斯者。
從文中可以看到王道村在康熙年間已存在,「百十人家」的規模,而且民風樸質,又描述了知縣董盛祚與民同樂的一次實況,後因村民以「病涉」相告,知縣又思古之為政者「以橋樑不修為己過」,因而捐資修建,「熙」者,光明之意,「熙春」者,晉‧潘岳《閒居賦》:「凜秋暑退,熙春寒往」,引申為光明、溫暖、明媚的春天,王弘撰歌頌知縣的愛民之舉「猶如明媚的春光溫暖民心,因此題名「熙春橋」。
由此又翻閱了《山經》、《明‧萬曆華陰縣誌》等地方史料,柳葉河之上有乾隆和萬曆縣誌記載的長城橋。(長城橋為目前北公路(官道)跨柳葉河的橋樑),從長城橋至仙峪,之間並未有其他橋樑的記載,後期的《民國‧華陰縣誌》也僅有「在縣西南王道村王弘撰有熙春橋記見舊志」的記述,柳葉河源頭為仙峪狹谷,河水肆意無阻,擴流在楊城村灘涂之地,寬度達100-300米之間,時有斷流,時存水患,河道也搖擺難定,在當時的技術經濟條件下是無法架設橋樑的,水流至王道村與楊城村交界處,兩側高台隆起,水道驟然變窄,這也為架橋提供了方便。另外,柳葉河東岸的五方村(華陰最大的村莊)去縣城或是從官道繞行長城橋,或是途徑熙春橋,但走熙春橋卻能近兩三里地,鄉人多擇此道。由此可知,康熙年間建造的熙春橋一直默默的造福著柳葉河東西兩岸的鄉民。至於康熙二十七年之前是否還有其他橋樑設置,史料未記載,也無遺蹟可尋。
目前,該橋雖然是現代材料所建成,未見到初建時的遺構和施工痕跡,但兩邊接壤的道路基本上難有變化,因此,歷史上熙春橋和現存的小橋位置應屬一處,應確定無疑。熙春橋的建造式樣,縣誌未有詳細描述,也許只是解決相對少量村民的涉水之苦,其規模和堅固程度可見一斑,難以經過河水長年累月侵蝕和衝擊,以至於從1981年到2016年之間分別進行了四次的重建。同時,也在柳葉河上游紡車村頭新建了一座大橋,極大的縮減了熙春橋的交通作用。
注釋:
饁:yè 送飯到田頭給干農活的人吃
髦:máo 髦士攸宜:國士、賢俊
揭厲:涉渡
彴:zhuó 1. 獨木橋:「野彴渡春水。」 2. 山間溪流中用以渡人的踏腳石
斑白游詣:老人們也悠然自得地往來遊玩
徠:lai 慰勞
野簌濁醪:野菜濁酒
蒞:lì 同「蒞」
雁齒魚鱗:整齊的樣子
厥狀:用盡全力之意
僉:qiān,皆、從之意思,泐:lè 同「勒」
司險:古代官名,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合方:方略、辦法之意。
睢惕:仰視,小心翼翼之意。
甚且:進一步的意思
熙春陽穆:明媚的春天,溫和的感覺
諗:shěn,告訴
參考文獻:
明萬曆《華陰縣誌》
乾隆《華陰縣誌》
民國《華陰縣誌》
華陰市地方志編輯委員會《華陰縣誌》
明王弘撰《山經》
華陰市文物旅遊局《華陰文物》
郭文平、關寧《華陰文化解讀》
張鑒予《華陰瓦當欣賞》
其他資料來源網際網路查詢系統
【 作者簡介】 楊明(筆名:鳴兒),生於1984年,陝西華陰人,愛好文藝,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點滴和人生感悟。《渭南文壇》特約作者。
本文經作者本人授權發布
原文來源:華山微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