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騰騰,香噴噴的糖炒栗子,最能慰藉寒冷中的靈魂

2019-10-14     傳統活兒

@二娃Artemis·樂乎網

堆盤栗子炒深黃,客到長談索酒嘗。

寒火三更燈半灺,門前高喊灌香糖。

——宋 無名氏

前些日子小學門口有婦人在賣手剝栗子,遂買了一斤拎回家。

Pixabay

栗子是生栗子,去了幾層殼,只得一層薄皮包衣,煞是難看,再掰開來,裡頭是帶水分的肉。用水將生栗子煮熟,芬芳於水汽中氤氳開來,滿屋生香,那層麻褐色的皮半數已脫去,浮在水面上,底下是嬌嫩、淺黃的熟栗。剝去余皮,冷水洗凈,瀝水,略撒些綿白糖與干桂花,拌勻,待它稍冷片刻,拈起一顆吃——是熟悉的味道。

小時候常吃糖炒栗子,秋來同母親上街,若有一個糖炒栗子攤位,則街頭巷尾無一處不香甜。走至攤邊,總有人圍觀大鍋炒栗子,師傅翻炒時氣勢恢宏,面色不動,頗有軍師指點江山之態度。如我這般的孩童則好奇立在旁,期待著能拎走一紙袋桂花糖炒栗子。

Pixabay

Pixabay

清代人郭蘭皋所著《曬書堂筆錄》曰:

「及來京師,見市肆門外置柴鍋,一人向火,一人高坐機子上,操長炳鐵勺頻攪之,令勻偏。」

此句寫糖炒栗子之場景極妙。

微微涼的糖炒栗子最好吃,猶有溫度,卻不燙口。若栗子開口得當,一整顆剝開扔進嘴裡,餘溫滿口,糯質盈香。難怪范成大誇其「紫燦山梨紅皺棗,總輸易栗十分甜」。若哪日同父母置了氣,他們總會用糖炒栗子來哄我開心,此招屢試不爽。

詩人陸遊《老學庵筆記》中有一首詩專寫糖炒栗子:

齒根浮動欲我衰,山栗炮燔療食肌。

喚起少年京輦夢,和寧門外早朝時。

清代乾隆皇帝路過寬城,吃了栗子,驚艷之下便有了一首《食栗》,來盛讚糖炒栗子:

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

大小得均熟,所待火候調。

惟盤陳立幾,獻歲同春椒。

何須學高士,圍爐芋魁燒。

Pixabay

互動百科

父母、爺奶輩的人也都愛吃這類零嘴。時常見兜著栗子的阿姨同人聊天、分食栗子,又或者坐在門口的老年人手中握一隻栗子,小心翼翼啃食。栗子在長輩眼裡是健康食品,便不會太制止我們這些孩子的貪吃。

栗子原產地為中國,至今已有近三千多年的栽種歷史。自西周起便作為園種植或行道樹,到了漢代,其栽種範圍之廣泛,從北部拓展至西部與東部。

《詩經》曰:「栗在東門之外,不在園圃之間,則行道樹也。」

《左傳》曰:「行栗,表道樹也。」

《漢書·地理志》曰:「上谷至遼東,地廣民希,……俗與趙、代相類,有魚鹽棗栗之饒。」

Pixabay

Pixabay

栗子素有「乾果之王」的美譽,營養價值極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具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的功效。

蘇轍有詩句「老去自添腰腳病,與翁服栗舊傳方。來客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其中便體現了栗子的養生功效。

許多懂養生的老人會將栗子煮粥與其他堅果同食,因其營養豐富又助於消化,便叫它「長壽粥」。

明代詩人吳寬在《煮栗粥》中寫道:

「腰痛人言食栗強,齒牙誰信栗尤妨。慢熬細切和新米,即是前人栗粥方。」

雖無論男女老少,皆宜吃栗子,但食栗也有一些注意項:栗子澱粉含量過高,故減肥者與中老年、「三高」人群不可多食;糖炒栗子中的焦糖具有一些有害成分,故吃炒栗時不要吃發黑的物體;涼栗子極易造成腹脹,故栗子冷卻後需要重新加熱再吃。

家常煲湯

@豚豚團·樂乎網

另外栗子在民俗中也有著喜慶吉利的象徵。因其諧音「立子」「立志」,栗又諧音勝利與吉利的「利」,是故慶祝佳節、供奉祖先都少不得一栗也。

在我國北方,民間傳統婚禮有「撒帳」風俗,因栗子與棗子合成「早立子」,這符合早生貴子的祈願,所以婚禮之日,會有一家庭美滿的吉利婦人攜帶棗與栗,將其撒向喜床,一邊撒一邊唱《撒帳歌》:「一把栗子,一把棗,小的跟著大的跑」。

搜狗百科

Pixabay

古書中記載有宮廷禮儀:

「東西相向,舅位於東,姑位於西,舅姑服其服,俱就位,後立女相者引帝姬升自西階,詣舅位前,再拜訖,贊者以棗栗授帝姬,帝姬奉棗栗於舅位前,舅即座……」

宮廷婚禮時以棗栗敬獻尊長的習俗,到如今已衍化成新媳婦敬酒,而尊長回以紅包。

論完了栗子,筆者再多嘴一句:如今正是栗香滿街時,諸君何不踱步出去,包一包糖炒栗子度過秋季的某一日呢?

作者:奇妙丸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sCo520BMH2_cNUgLD9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