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初期,德國的傘兵部隊可謂是「風光無限」。在針對波蘭、比利時、荷蘭、法國的戰爭行動中,德國的傘兵部隊以迅猛之勢攻占其後方區域,並配合前線部隊完成包抄,以強悍、戰鬥素質的極高給予世人深刻的印象。但是在這數次成功的空降行動後,德國空降兵第一次遭遇到了他們的「滑鐵盧」,即「水星」行動,以傘兵為主力部隊攻擊克里特島英軍機場的一次行動。
由於德軍採用「人槍分離」的戰術進行空降(步槍、機槍先放到空投箱內,隨身並不攜帶長武器),在落地後,德國空降兵隨身只有一把P38手槍以及數枚手榴彈,還有一把小刀。在戰鬥中,一部分沒有及時獲取到武器的德國空降兵,被英軍巡邏隊獵殺。而即便是獲得到了長武器,德國空降兵手裡的武器也並不足以對抗英軍。儘管這場戰役最終是德方獲勝,但德國空降兵部隊卻付出了相當大的傷亡。尤其是僅僅手持手槍的空降兵,被英軍巡邏隊獵殺這一情況上報帝國航空部後,引起全帝國航空部,甚至是戈林本人都憤怒無比。因此,在「水星行動」後,帝國航空部提出了研發新款傘兵步槍的提案,並最終開發出了FG42自動步槍。
儘管當時德國已經有差不多快要成熟的自動步槍項目:G41半自動步槍,但是由於空軍司令:戈林,一直和其他軍種不合,便堅持要開發屬於空軍「自己」的自動步槍。新槍有如下幾點設計要求:首先是輕和短,一定要輕到能夠讓空降兵攜帶其進行跳傘,落地就有武裝。然後就是火力問題,新槍應該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即性能應該在步槍和輕機槍之間,能夠提供持續性火力或者精確的半自動火力。最後一條就是被後人特別不理解的一條:要求使用全威力步槍彈,即7.92X57毫米毛瑟步槍彈。
而當時德軍已經注意到全威力彈在實戰中的不足,並且中間威力彈項目7.92X33毫米子彈的項目將要成熟(日後大名鼎鼎的STG44使用的子彈,可以說正是這款子彈奠定了STG44的成功),但據說是戈林本人執意要求使用全威力子彈,當時的帝國航空部幾乎像戈林的後院一樣,下面的槍械公司也只是拿錢辦事。因此反對的聲音並不大,但所有人都知道,放著7.92X33毫米子彈不用,明顯是錯誤選擇。
在1942年,FG42的設計初稿便已經完成,並且完成了兩把樣槍。採用導氣式原理,並且採用旋轉閉鎖式槍機,這一設計普遍被外界認為,是抄襲了英國的劉易斯輕機槍。該槍採用側向供彈,採用10發或20發短彈匣進行供彈,擁有全自動或半自動兩種開火模式。由於全威力彈全自動射擊時後坐力太大,設計師又在槍身前部安裝了一個兩腳架,並為其設計了專門的制退器。在42年下半年,其研發公司送給戈林一把樣槍,戈林攜帶樣槍參加了1942年的德軍慶典,並將樣槍送給了希特勒,據說希特勒非常喜歡FG42的樣槍,並希望加快其開發速度,使其作為制式步槍(類似的胡話,希特斯其實說過不少)。
FG42大致上有三種量產版本,其實隨著生產廠的不同,還有著更多的細節差別。但大體上沒變,主要是槍機有所改進,以及生產用料和一些生產的方式有所改變,導致其外觀上有所不同。最初的版本被稱作FG42-1,其特徵是握把傾斜的角度特別大,一說是為了能夠使空降兵在空降過程中,可以一邊下降一邊射擊,但後來證明完全沒有必要,最終在FG42-2版本中得以改正。有些部分FG42-1是自帶光學瞄準鏡的,以供士兵進行精確射擊。而FG42-1也僅僅生產了2000多隻,這2000多支都送到了帝國空軍,並裝備給了德國空降兵部隊。這批FG42最終在1943年9月,在義大利北部通過空降營救墨索里尼的行動中被使用,但未曾查到對於該槍的評價——因為整個行動,德軍甚至沒開過幾槍。
其實一直到二戰結束,關於FG42的評價也並不太多,更多評價是戰後繳獲該槍的盟軍做出的。因為FG42各個版本生產量加起來,也不過7000餘支,更何況德國空降兵在1944年起就開始「划水」,很少經歷實戰。不過盟軍戰後對其評價較為有趣,多數認為如果該槍採用彈鏈供彈,並使用中間威力彈,將會在實戰中發揮出不俗的威力,有些設計也十分新穎。並且後來的美國M60機槍,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FG42自動步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