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重陽節有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的習俗,你知道嗎?

2019-10-07     傳統活兒

(圖片 | Pixabay)


時到九月,已近深秋。

此時與「秋」有關的詞組多數帶著些淒涼,如季秋、暮秋、末秋、窮秋。也有以九月的節候風物稱謂的,如殘秋、霜秋、菊月。

古人眼中九月是「陰盛陽衰」的季節,《易經本義》中說「五陰在下而方生,一陽在上而將盡」,容易引起人們傷春悲秋的感慨。但我們的先民並非一味消極,九月份也有生機勃勃的生活,比如重九的慶祝活動。

黃永玉 《待到重陽日》

古人認為九是陽數(一、三、五、七、九)中的最大者。農曆九月初九是兩九交疊,稱為重陽,也叫重九。

「重九」這個名字始於三國,算來至今已經有近一千七百年的歷史了。魏文帝寫給大臣鍾繇的信中說: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這段話,一則說明了民間熱衷於慶祝重陽節的原因,既「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九諧「久」音,九九便是久久,象徵人們所期盼的一切長長久久;二則說明了慶祝這個節日的方式「享宴高會」。重陽節是一個游賞的節日,主要的民俗活動是飲宴遊樂,伴以登高、賞菊、佩茱萸、吃重陽糕。

正如唐初詩人宋之問詩中所寫:

令節三秋晚,重陽九日歡。

仙杯還泛菊,寶饌且調蘭。

御氣雲霄近,乘高宇宙寬。

今朝萬壽引,宜向曲中談。

賀天健《登高遠眺》

說起重陽節的風俗,南朝粱的文學家,《西京雜記》的作者吳均在《續齊諧記》中有記載:

汝南有一個人名叫恆景,隨修仙的醫生費長房遊學。費長房有一天對他說:「九月初九日你家將要降臨大災禍,你要馬上回家,讓家裡的人準備香囊裝上茱萸,都系在手上,然後一起登山喝菊花酒,這場災禍就可以避過去。」

恆景聽了老師的話急速回家布置,一家人登山飲酒,晚間回家發現家裡的雞犬牛羊都死了。費長房聽說之後說:「是那這些動物替代你家的人承受了災禍。」

後來的人們登高飲酒、佩戴茱萸香囊就跟這個故事有關。

這雖然只是個傳說故事,卻多少反映了古代人的民俗心理。古人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從一數到九,陽數到了盡頭,這個循環要重新開始,這是所謂「陽極必變」。因此九月九日隱隱含著由盈而虧,由盛轉衰的不祥因素,按照古代人的思維,這樣的問題需要尋找一個「破」法。而這個「破」法便是大家歡聚一堂,登高、飲酒、佩茱萸,大概是想把「不吉利」嚇跑吧。

然而這個節日之所以能流傳下來顯然不止因為這個虛無縹緲的說法,還因它正合時宜。

九月九日正值仲秋稍後,季秋之初,天高氣爽,萬山紅遍,北鳥南飛,百川澄清,正適宜登高望遠,嘯詠聘懷。

重陽賞菊(圖片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所謂的登高,主要是說登山。

元代陶宗儀輯《臨海記》中寫到:

「郡北四十里有湖山,形甚平,正可容數百人坐。民俗極重九日,每菊酒之辰,讌會於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

即便不去登山,登臨高處樓閣也不失為雅事。

《直隸志書》說曲周縣的重陽活動:

「九月九日登高,本縣無山,樓上城頭攜朋眺望。」

曲周縣位於河北南部的邯鄲地區,平原地區少山,所以百姓們想按舊俗過個重九也是不易。

隨著時間變遷,重陽節的活動也有所「改良」。到唐宋時,佩茱萸香囊的習俗逐漸移風易俗改為插茱萸,王維有詩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正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這一習俗。

多數人背誦這首詩時尚在幼年,許多年後才能體會到重陽節身在遠方,思鄉、思親的心態。

茱萸與茱萸袋(圖片 | 新浪網)

吳茱萸(圖片 | 搜狐@河北中醫藥)

配茱萸香囊、插茱萸倒也不完全是迷信思想。

北魏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載:

「井上宜種茱萸,茱萸葉落井中,有此水無瘟病。」

古人覺得茱萸有預防、治療瘟疫的功效。唐代宮中更用此物來賞賜朝臣,也就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了。

菊花酒(圖片 | 美食傑)

登高、插茱萸之後,就該飲菊花酒了。

晉代周處《風土記》載:「漢俗九日飲菊花酒以祓除不詳。」

《西京雜記》則說:「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飲菊花酒這一習俗非常古老且一直為後世所推崇。從孟浩然的「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到黃庭堅的「九日黃花傾壽酒,幾回青眼望歸塵」,一碗酒中承載著各式各樣的情緒。

菊花與重陽算是「最佳CP」,除去飲菊花酒,還要賞菊、簪菊等等,以各種方式來鑑賞這種秋天的花朵。

飲菊花酒(圖片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圖片 | Pixabay)


(圖片 | Pixabay)


與其他節氣一樣,重陽節也有應節的食物——重陽糕。

跟「九」諧音「久」一樣,「糕」諧音「高」。重陽攜糕登高,年年壽高,後步倒比前步高,充滿了人們喜愛的吉慶元素。

重陽糕以麵粉為底料,配以棗、栗子、石榴籽、銀杏、松子等。宋朝時還有以肉沫做餡兒的,後世則主要是甜品。其形狀有圓形、菱形,還有單層、多層之別。

宋代有一種「獅蠻花糕」,尤為精緻,不像吃食更像工藝品,是可以送給皇帝賞鑒的。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重陽》中記載:

「(重陽)前一二日,各以粉面烝糕遺送,上插剪彩小旗,摻飣果實……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於糕上,謂之'獅蠻'。"

又有吳自牧《夢粱錄·九月》中記載:

「兼之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塐成獅蠻,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為細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為餅糕小段,或如五色彈兒,皆入韻果糖霜,名之'獅蠻栗糕',供襯進酒,以應節序。"

市售的重陽糕上面插著彩色的小旗,講究、漂亮。小販嘴裡吆喝著吉祥話,這是重陽節獨特的風物。

重陽糕不僅用來自吃,更大的作用是參與重陽節儀式和敬神。

重陽糕(圖片 | 三聯@愛吃肉的胖子12)

重陽糕(圖片 | 三聯@愛吃肉的胖子12)

明朝謝肇浙的《五雜俎》中載:

「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願兒女百事俱高』。做三聲。」

這也真是重陽節的有趣事!

其他地域也有一些多姿多彩的重陽節活動,如兒童戲竹馬、放風箏、插重陽旗等等,總的說來,都是為了躲避災禍,祈禱健康平安。

重陽節也是傳統意義上的老人節。一是因為這個節日本身為祈禱健康長久而來,二是因為重陽節秋光雖老,卻格外燦爛,所謂「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在北方來說,重陽節是一年裡戶外活動的最後「黃金時段」,即使不為了祝禱吉慶,也應該感受一下美好的秋光,既融入大自然又融入傳統,兩全其美,實在是賞心悅事。

作者:行旅的熊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kMIpG0BMH2_cNUg3fy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