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恍惚間,福州似乎成功入冬了。
回想上個禮拜,立冬以後,周圍依舊暖融融。
看到北方下雪,李麻花開玩笑地說:「我們還在南方的艷陽天裡四季如春。」
僅僅一個周末,一夜大雨,一秒就切換季節了。
下午快遞小哥送貨上門,看到他已經被凍紅的鼻頭,更加感受深刻。
大風登場,落葉在空中飛翔,路人裹緊了衣裳。
氣溫在1字開頭徘徊,初冬,已經占據了主陣地。
最近的午後,沒有艷陽,但茶桌邊的玻璃窗,仍能讓漫射光毫無保留地透進來。
此時,室內的光線是溫柔的。
就像春茶季時,從雲霧間透下來的光,從各個角度照下來的光,溫和地呵護著茶樹們。
張弛有度,生出品質極佳的茶青。
在遠離喧囂的安靜中,在撲面而來的南方冬意中,最愜意的事情,莫過於煮茶、看茶、發獃……
一杯好茶在手,只覺人生無憂。
煮一壺茶,暖心暖身,也是極美好的一件事。
《2》
前段時間,趁著秋高氣爽,天天跑去戶外喝茶。
一套可攜式的燒水工具,是必備的。
村姑陳用的是氣爐,喝茶的時候,點燃爐子,把清水裝進壺裡。
再把壺放在爐子上,等水燒開,就可以泡茶或者煮茶了。
於是,很多茶友來討連結。
也想著買一套回家,再找一個山明水秀的郊外,煮一壺茶。
有好茶和美景相伴,真真是人生至樂之事啊!
只可惜,這是我們從某家戶外用品實體店淘來的,沒有連結。
但如果去某寶上搜索,應該能跳出差不多的款式,各位看官按需購買即可。
話又說回來,戶外喝茶,只是偶爾。
更多時候,還是在室內,在家裡。
所以,還是用電燒水更加安全。
這樣一來,選擇性也更豐富了起來,畢竟現在市面上關於煮茶的工具,五花八門。
恰好昨天有位茶友來問:「養生壺能不能煮老白茶?」
理論上,只要能加熱,就能煮茶。
但考慮到養生壺的工作原理,比較特殊,還是建議茶友們要理性看待。
如今的養生壺,大多數功能很豐富,既可以進行簡單的燒水,還能保溫、煮奶、泡茶等等。
這就導致了,很多家庭會充分利用養生壺的各種功能。
比如,早上起來,用它來煮一壺銀耳蓮子湯。
到了中午,簡單燒一壺水,泡咖啡喝。
到了晚上,再煮一壺紅棗枸杞茶,暖暖胃。
那麼,久而久之,即使清洗到位,養生壺內部都會留下一股味道。
特別是壺蓋上的橡膠圈,很難清洗乾淨,容易串味。
所以,用養生壺來煮老白茶,有很大機率會出現串味的情況。
煮出來的茶湯,滋味略混雜,不夠純粹,原本的茶香和茶味里,還會附帶上其他食物的味道。
《3》
此外,養生壺的工作時間不夠靈活。
一般來說,在正式開啟養生壺之前,我們需要設定好它的功能和時間。
而不同的功能,對應的時間也不一樣。
比如,燒水是燒到100℃即停止。
熱牛奶是10分鐘,煮花草茶是30分鐘,諸如此類。
試想一下,如果用煮花草茶的功能,用來煮老白茶,那會怎麼樣呢?
很顯然,會因為時間太長,導致茶湯濃釅苦澀,變得不好喝。
所以,看似簡單的功能,反而是不利於煮老白茶的。
表面上,一鍵開啟,到時結束,特別適合工作繁忙的人。
當你聽到機器發出「滴滴滴」的蜂鳴聲時,就意味著,它已經按照你的指令,完成了煮茶的工作。
把茶湯倒出來,再靜待一會兒,就能喝到一杯熱氣騰騰的老白茶湯了。
但這種方式,太機械、太死板,不夠靈活。
養生壺設定的時間,是恆定的,不管你投茶量多與少,不管你煮的是什麼品類,也不管你是冷水投茶還是熱水投茶……
即使茶湯已經燒沸,只要時間沒到,就會繼續加熱,無數次燒沸。
那麼,假如你煮的是白毫銀針、白牡丹這類,芽頭厚實、相對更耐煮一些的白茶,多煮一兩分鐘,關係不大。
但如果煮的是壽眉,葉片多,煮的時間太久,就會釋放出大量的苦澀物質。
甚至還會發現,茶湯的表面上,有著漂浮物。
那些是白茶葉片表面的蠟質層,被煮開、煮裂,讓湯水變得渾濁不說,還影響口感,一片狼藉。
綜上所述,如此高溫、暴力、持續的煮茶形式,不適合品質優秀的老白茶。
《4》
假如條件有限,不得不用養生壺煮茶。
那麼,請記住以下幾個建議。
第一,煮茶之前,把壺徹底清洗乾淨,確保沒有任何的雜味。
如此一來,在煮老白茶的時候,才能儘量規避串味的情況,讓自己喝到原汁原味的茶湯。
第二,要控制好茶水比例。
正常來說,500毫升的壺,放300-400毫升水,投茶量需要2-2.5克。
不過,前提如果是要延長煮茶的時間,那為了減少茶湯的苦澀感,投茶量要相應減少一些。
宜少不宜多,根據具體情況來定。
第三,水沸後再投茶。
利用養生壺的燒水功能,直到水沸騰後,再把干茶投進去。
接下來,干茶就會接受來自沸水的壓力,高溫會迫使內含物質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
一般來說,止沸即可出湯,不需要刻意延長煮茶的時間。
按照以上流程來操作,煮出一壺色香味俱全的老白茶,基本沒太大問題。
但是,有條件的話,還是更提倡買一隻電陶爐搭配玻璃壺,手動煮茶。
全程只需要盯著水,開了,放茶,再開,就好了。
同樣簡單,還能放空大腦。
相比前者的「傻瓜式」自動煮茶,手動煮茶的優勢是,更能掌控一壺茶湯的命運走向。
是淡是濃,是好喝還是難喝,全權掌握在你的手中。
只要經驗豐富了,懂得通過時間和湯色來判斷煮茶的進度,知道何時關火最合適,煮出來的茶湯滋味濃淡適宜。
如此這般,方能煮出好的茶味。
《5》
很多人覺得煮茶很簡單,至少比泡茶的門檻低,所以就隨意對待。
隨意到,用自動程序來操作。
完完全全地解放了雙手,還不耽誤手邊的事情。
漸漸地,養生壺成為了「懈怠派」的最佳選擇。
實際上,煮茶真真是個技術活。
技術活,是要講究技巧的。
詳細到水的溫度,茶水的比例,投茶的時機,關火的時機,以及實時觀察湯色的變化……
這些細緻入微的地方,共同決定了一壺茶煮出來的風味如何,好不好喝。
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果然是真理。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