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為什麼要按死TikTok的社交電商?

2023-10-17     單仁行

原標題:印尼,為什麼要按死TikTok的社交電商?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在9月27日,印尼官方頒布了2023年貿易部長第31號法規:「禁止社交媒體作為商品的銷售平台」。

到了10月4日,TikTok宣布關停TikTok shop印尼站。

然後,這個新聞突然又在國內爆火,目前我看到的最新版本已經到了:東南亞跨境電商全軍覆沒,TK被全面封殺,中國商家傾家蕩產的橋段了。

更有甚者,都開始呼籲中國也效仿印尼了。

其實,印尼的舉動,更像是給TK量身定製了一個口袋罪,他的影響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大,當然,對TK的商家來說,影響也不小。

02

印尼是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超過2.78億,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市場。

TK在印尼擁有多少用戶基本盤呢?

答案是1.2億的月活躍用戶,全球範圍內僅次於美國。

所以,在TK開始商業化變現的進程後,印尼在2021年順理成章的成為了TK電商的試點市場。

試點效果如何呢?

根據DataSparkle數據顯示,到2023年9月,TK小店已經成為了印尼購物APP的第7名。

從宏觀數據來看,2021年,TK在東南亞的電商收入只有190萬美元,但2022年,電商收入猛增到1.79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9000%。

在印尼本土,2022年電子商務交易規模約520億美元,其中5%也就是26億美元來自TikTok。

體量不大,但增長速度極其迅猛。

相比於傳統的貨架電商,TK的社交電商已經展現出了強大的流量聚合效應,它的邏輯跟國內的抖音一樣。

不管是用短視頻,還是直播,通過不斷優化的內容吸引流量,再依靠算法去識別用戶喜好,從而匹配感興趣的人群達成交易。

在商業化初期,平台加以扶持和補貼,很快就能湧現出不同品類的爆款。

唯一的問題只在於,這套算法和邏輯只掌握在TK手裡,別人想抄都抄不會。

03

與TK在美國遇到的遭遇類似,美國本土有著強大的電商平台,亞馬遜,還有社交平台臉書。

TK還沒在美國開啟電商之路,自己就差點被逼著要賣身了。

印尼也是如此,印尼雖然有著龐大的人口和需求,但主流電商平台其實就是上面榜單的三家企業:

第一位是東南亞最大電商平台Shopee(蝦皮),母公司是東南亞本土網際網路企業Sea,騰訊是第二大股東。

第二位是Lazada,東南亞最大的購物網站之一,2016年被阿里收購控股。

第三位是Tokopedia,這是印尼本土最大的電商平台,它的母公司GoTo是印尼最大的網際網路企業,阿里在2017年領投了11億美元。

在印尼的電商交易份額里,Shopee和Tokopedia都以35%左右的占有率遙遙領先,並且和政府關係極其密切。

比如說GoTo的創始人馬卡里姆,後來成為印尼的教育、文化、研究和技術部部長。

所以,當印尼以「阻礙本土實體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為理由,封殺了TK社交電商之後,這套邏輯始終有著缺陷。

對印尼來說,相比於TK的本土化策略,Shopee和Lazada才更像是外資。

在TK的印尼市場,有600萬商家是本土賣家,在今年上半年,印尼還是TK電商排名當中,銷量大於1萬的商店數量最多的國家。

而且,這套禁令還做了精準的區分,它把「社交」和「電商」做了切割,你本身是電商平台,比如說Shopee、Lazada、Tokopedia就沒事;你本身是社交平台,比如Facebook、Instagram也沒事。

只有TK被精準鎖定,社交和電商,你只能選一個。

當然,TK就只能選擇做社交,放棄電商了。

這就有點像什麼呢?

伊斯蘭教不准信徒吃豬肉,還精準鎖定了某個商販,你不能賣豬肉。

表面上看起來,犧牲TK的電商業務可以保護自己本土的企業,但這些企業真的會因為TK電商業務的消失,就能發展壯大了?

這個答案早在寫在了中國電商的發展歷程中。

04

在中國電商發展的歷程中,類似的問題不只一次被提出:

淘寶爆火的時候,有人說電商影響了實體經濟,要把電商平台全關了。

抖音火爆的時候,有人說直播帶貨影響實體經濟,要把直播電商全關了。

我也見過華住集團創始人季琦發出感慨說,「別人企業沾點網際網路的光,就輕鬆超越了我們,古話說天道勤酬,難道我們這麼辛苦,這麼努力,都沒什麼用,天道在哪呢?」

所謂的天道是什麼?

讓我們回到商業的本質上看。

是交易。

是打破信息差,離用戶更近一點,真正找到用戶的痛點,以更高的效率,更廣的渠道,給他們提供值得尖叫的產品和服務,創造獨特的價值。

網際網路源自於信息技術的革命,短視頻直播也是如此。

它們在給所有企業帶來無窮想像空間的同時,也會帶來了轉型和被淘汰出局的焦慮。

那些生產資料和效率都還停留在原點的傳統企業,憑什麼你就不能被淘汰呢?

就像季琦在後面也說,抱怨是抱怨,抱怨完了,該學的還得學。

於是,華住集團走上了「O2O2O」的商業道路,拋棄重資產管理,進化到輕資產模式,以「品牌和管理」為主。

線下的產品、服務和體驗,依然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

但這些都需要藉助網際網路進行傳播和銷售。

不管是把自己沉澱下來的客戶資源變成會員模式,做私域傳播;還是藉助全網全域平台進行推廣,核心目的都是提高自己的獲客渠道和知名度,從網上吸引用戶到線下履約成交,把企業的核心價值,在使用和服務的過程中,直接向用戶負責。

所以,我們去學習網際網路,實際上是在追逐這個時代的技術紅利和傳播紅利,把握社會消費的趨勢,用網際網路思維武裝自己,最後幹掉中間商,建立品牌,直面消費者。

05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但始終不變的是需求。

TK的印尼電商業務雖然關閉了,但已經培育起來的需求不會消失。

TK印尼上的商家,已經開始轉移到其他的電商平台,利用外鏈、獨立站、貨架電商繼續自己的生意。

Shopee、Tokopedia、Lazada才是這場變化的大贏家。

對更多的企業來說,練好基本功,從線下做起,向線上進化,建立渠道和品牌,給線下業務賦能,離消費者更近一點,離需求更近一點。

特別是學會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避免單一平台的經營風險,做好全域營銷,才是這場變局給我們企業的最好啟示。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b343f2ec09e81ed5603351c285f32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