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看到某直播間在賣銀針餅。
嚇了一大跳。
拉了李麻花過來看,李麻花正在燉湯,被我拉走面上十分不耐,嘀咕著「直播間有幾家能好好賣茶的,看到個爛茶有什麼稀奇?」
最終還是把她也嚇呆了。
那畫面里赫然一塊白牡丹餅,連牡丹王都算不上,葉片多而寬,比我們家的一級白牡丹鵲橋仙等級還略低半級。
但擱不住掌柜會吆喝,買的人還挺多。
掌柜是怎麼吆喝的呢?
他說,看我家這銀針餅,品相多麼高,一眼望上去全是芽頭....
我看著那塊葉片奇多而幅寬的白牡丹餅,嚇出一身冷汗。
這位掌柜究竟近視有多深,才會睜著眼睛把一塊白牡丹餅說成是白毫銀針餅的?
其實,白牡丹餅與白毫銀針餅,是很容易區分的。
都不必喝,用眼睛看就能看得出來兩者的不同。
差別挺大的。
首先,先來看白毫銀針與白牡丹散茶的區別
白毫銀針基本上是純芽頭,甚少有葉子。
即使偶爾芽頭底下附有一片,也只是小葉殼多長了一天,身體長開了所致,嚴格意義上來講不算葉子。
銀針的結構是一旗一槍,也就是中間一顆芽頭,邊上一個半殼狀的護旗。
豎長的體型。
大體是圓柱體一類的。
白牡丹的體型則較為舒展,不是一個幾何圖形。
白牡丹有一芽,有一片到兩片葉子。
葉子是互生的,一左一右生長。等級高一些的白牡丹,只有一顆芽頭與一片葉子;等級略低一些的,有一顆芽頭與對向生長的兩片葉子。
等級偏高的一級白牡丹,兩葉並不一般大,有時是一葉大一葉小,小的那一葉特別細小,幾乎可以略過不計。
乍一看,便是一顆芽頭+一片葉子+一條梗。
當芽頭與葉片完全舒展開來的時候,便是如一個姿態曼妙的舞娘一般,有頭,有臂,有腿,翩翩起舞,柔媚動人。
所以,白毫銀針與白牡丹,是完全不相同的兩種形狀,再不懂白茶的人,也一眼可以辨清。
其次,來看白毫銀針餅與白牡丹餅的區別
當白毫銀針壓成餅,它就成了白毫銀針餅。
白毫銀針的芽頭們,在被壓成餅之後,就會擠擠挨挨地簇擁在一起,像一條條小魚,擠在桶里,歡快地游嬉著。
於是白毫銀針餅遠望上去,便是一顆一顆飽滿的像麥子一樣的橢圓形小顆粒,擠成一塊圓餅。
摸上去,甚至還會有細微的凹凸感。
在剛壓成銀針餅時,顏色也是清清淡淡的綠色與白色相交織的顏色。
但白牡丹餅則不同。
白牡丹餅是把白牡丹的芽、葉、梗合在一起壓的餅。
由於白牡丹的芽頭比較扁平,不厚不實,它壓餅之後,呈現出來的就是一個平面,一個表層光滑的平面。
像體育課上玩過的飛盤。
摸上去沒有明顯的凹凸感,顏色也跟銀針餅不一樣——由於牡丹葉片較銀針多得多,白牡丹餅整體顏色是偏綠的,沒有銀針餅那樣白,那樣看上去泛銀光。
並且牡丹餅面上還能看到明顯茶梗,細細的,托著纖細的葉片,製造著細小的縫隙,便於里外同時轉化。
聞起來的氣味也是不一樣的。
白毫銀針餅的味道是毫香濃郁的,撲鼻的,如果靠太近,會吸入滿鼻子白毫,打上幾個清醒的噴嚏。
白牡丹餅的味道是偏植物調的,偏木質香的,略有幾分曬乾的草藥的氣味。
魚腥草,百花蛇舌草,曬乾後嗅聞,那股植物蛋白被陽光烘烤過後的味道。
【後記】
白毫銀針餅與白牡丹餅,是很容易分辨的。
白毫銀針餅就像是一顆顆鼓鼓的麥子稻子擠在一盤子的樣子。
白牡丹餅則是葉片滿面,綠葉滿披,當中夾著絲縷瑩白的芽頭。
從外形,從顏色,從氣味,從手感....
不必喝,都能看出它們的不同,辨出它們的差異。
以後,誰要是還指著牡丹餅說,「看,全是芽頭,這塊銀針餅等級真高」,你就可以扭頭走掉了。
這麼高等級的銀針餅,賣得跟牡丹餅一樣便宜,豈不是虧大發了。
掌柜還是留著自己喝吧。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