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淮海戰役開始時,中野負責打宿縣,他們的重武器如何?
有一份史料記載:「整個中野:野炮兩門;山炮42門,炮彈兩百餘發;步兵炮四門,炮彈十餘發……。那些炮,還是炮兵幹部和炮手們隱瞞了實情留下來的!是他們用雙肩從大別山扛出來的!」
為什麼中野的大炮,連華野的零頭都沒有呢?
主要是挺進大別山時,長途行軍,鬥爭太艱苦,所有的重武器都丟得差不多了。
但是,攻取堅城,沒有炮行嗎?究竟不是當年打土圍子的年代了。陳毅問劉昌毅有什麼困難時,劉昌毅說:
「要是炮彈足夠的話,請給幾門炮吧!」
陳毅非常乾脆地答覆:「我到三野去調,滿足你的要求。」
於是,劉昌毅在主攻方面小東門就增加了從華野調過來的六門榴彈炮。
16日,宿縣解放,殲敵一萬三千餘。毛主席在11月23日慶祝殲滅黃百韜十個師的偉大勝利的電報中:「……對隔斷徐、蚌,使徐州孤立這一點,那時我們尚不敢作這種估計。這種形勢的造成,主觀上因我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會合併攻占
宿縣。」
陳冠任著、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解放軍十大統帥鮮為人知的歷史》一書記述了當時中野和華野在重武器上的巨大差距,該書為該社的年度暢銷書,曾經名列中國軍事圖書熱賣榜第一名(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