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管理者,在識人時要避免一種誤區,否則,就是識人不明的表現。這種誤區就是「先入為主」,單憑第一印象識人。第一印象有可取之處,但不能迷信,尤其對管理者來說,更是如此,不能夠先入為主,僅憑第一印象就斷定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是優秀的還是平庸。
來看一個識人案例:
美國三大汽車公司之一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曾經名揚全球,然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卻陷入了破產的邊緣,債台高築、信譽下降,產品積壓如山。
在此之前,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發展勢頭一直很好,為什麼幾年後敗落到如此地步呢?歸根結底,是該公司誤用了林恩湯森,正是他把公司由興盛引向了衰落。
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決策者本來有一種求賢若渴的精神,當他們看見林恩湯森是一位財會專家時,便迫不及待地把他吸納到克萊斯勒公司工作,並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讓他擔任公司的總經理一職,到70年代初還任命他為公司的總裁。
克萊斯勒公司的決策者一看到湯森,僅憑第一印象就認定他有駕馭全局的能力。然而,湯森只對財務的計算能做到滴水不漏,絕不會出差錯,但卻缺乏長遠觀念,只是精於眼前數字和利益,對未來趨勢卻沒有準確的分析。湯森永遠只重視下一季度的利潤,卻把長遠發展計劃擺在次要位置。湯森的長處是財務管理,而經營管理卻是他的弱處。因此,他做總裁後做出了許多失誤的決策,使公司一次又一次失去商機,造成一次又一次的經營虧損,到1975年公司增虧高達2.59億美元,迫近倒閉的邊緣。1976年,林恩湯森被迫下台後,克萊斯勒公司的經營才開始有了轉機。
比如,在招聘團隊成員時,一位應聘者的自我介紹在你的頭腦中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即使以後他的表現不如以前,你也可能認為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不夠盡力;相反,有一位應聘者在面試時不拘小節,你勉強聘用了他,那麼,他在給你報告中的一個錯字就會讓你敏感地認為:這個人真是馬虎潦草。這其實就是在驗證自己的第一印象,竭力保持與第一印象的一致性,而要轉變這種印象則需要很長時間,甚至很長時間也無法徹底改變。
通過第一印象來識人,是大多數管理者識人的一種輔助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一個人,但是不能完全徹底地了解一個人,更不能據此來肯定或否定一個人。如果把第一印象絕對化,把識人變成以第一印象取人,就會流於片面,以偏概全,陷入「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誤區,從而導致誤識人才,甚至於失去人才。
管理者應該明白,團隊選人不是選明星,不能先入為主,單憑第一印象取人,而應該以德取人、以才取人,千萬不能被外表和相貌等第一印象所迷惑、所麻痹,以免把蠢材當成了人才,把人才當成了廢才,犯下識人不明的錯誤。
對於管理者來說,在識人、選人、用人的過程中,第一印象可以幫助你迅速做出初步的判斷,但是,它所帶來的誤導也是顯而易見的,這種誤導還會影響到績效評估等一系列的工作中,最後會造成人才的流失。所以,身為管理者,必須要注意避免這一識人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