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古代詩文中餐風飲露之蟬

2019-07-25     傳統活兒

關於蟬,人們會有各種各樣的記憶。

夏天午後的一陣陣蟬噪聲中,一群半大孩子拿著竹竿和濕麵糰去粘枝上的蟬,收穫的蟬有的被繩子綁了系在床畔,有的則被剝殼炸了來吃……

蟬(圖片 | Pixabay)

蟬居在高高枝頭,每日餐風飲露,這在古人看來象徵著一種君子氣節。唐代虞世南有首《蟬》便是表達此意:

垂緌(ruí)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居在清雋疏朗的梧桐樹上傲視其餘小蟲,偶爾垂下須子飲些露水。不必藉助秋風,它的叫聲也能傳到極遠處。

虞世南借詩中之蟬來表達自己清高的心性,做官、為人皆是清清白白,不與俗氣人物同流合污,品性高潔,不食人間煙火。

漢代 玉蟬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詩人杜荀鶴有一首《長安道中有作》,用意與此一致:

回頭不忍看羸僮,一路行人我最窮。

馬跡蹇於槐影里,釣船拋在月明中。

帽檐曉滴淋蟬露,衫袖時飄卷雁風。

子細尋思底模樣,騰騰又過玉關東。

這首七律是杜荀鶴的代表作之一,入選《全唐詩》。讀此詩,豪邁之氣破卷而來。音韻大方、格調高遠,同樣表達了作者志趣高雅,絕不屑與小人之輩糾纏。

漢代 玉蟬 故宮博物院藏

蟬在古詩文中是極為常見的意象。如上所言,它一方面是品性高潔的象徵,另一方面則用以抒飄零在外、國破家亡,或是鬱郁不得志的哀婉之情。

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便是表達他屈居獄中的悲憤與哀痛: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又如李商隱的《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從對蟬的習性描述,筆鋒一轉,到對自身悽苦心境的描寫,抒發宦途飄零、鬱郁不得志之苦,又強調了自身的節操高潔。李商隱仕途坎坷,雖屢次遭到異黨打擊卻仍對朝堂保持一顆赤子之心。以蟬作比,確實恰到好處。

西周早期 蟬紋觶 故宮博物院藏

王沂孫的代表詞作《齊樂天·蟬》,寫盡了國破家亡的愁緒:

一襟余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西窗過雨,怪瑤佩流空,玉箏調柱。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

銅仙鉛淚似洗,嘆移盤去遠,難貯零露。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餘音更苦,甚獨抱清商,頓成淒楚。漫想薰風,柳絲千萬縷。

宮人香消玉殞、余恨未消化作一隻寒蟬,時而在枝頭哽咽哀泣,時而在幽暗葉底哭嚎,一次次將自己的身世訴與他人。西窗雨過,蟬鳴聲如玉佩在空中敲擊般清靈,又如箏聲淒婉動人。

入秋後的蟬子形容枯槁,戚戚消瘦,還能再見多少次黃昏斜陽呢?蟬鳴幽怨,如泣如訴,已經不忍細聽。在這殘風裡,它只能追憶過往:薰風中,柳絲千條萬絮。

這首詞從意蘊到格調都極好,全詞從一隻目睹王權衰落的蟬開始,再轉到典故中。從宮女化蟬的可憐身世,再聯繫到朝代興衰、更迭,主題升華,以小見大。詞人所抒發的情緒,字字真切,句句酸楚難言,實是哀曲之章,令後人讀之傷心,聞之落淚。

清代 犀角鏤雕仿古蟬螭紋杯 故宮博物院藏

以蟬為題,也不乏意韻清新之作。

俏皮如袁枚,《所見》一詩,使得捕蟬兒童的形象立現眼前,清新、生動: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清冷孤高如李商隱,其《霜月》一詩亦可見意境: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19世紀 瑞士 金嵌鑽石別針蟬形表 故宮博物院藏

意境雄渾、開闊的寫蟬詩,如許渾的《咸陽城東樓》: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細細想來,我們讀過的許多經典詩文中都有蟬的身影,它就如「月亮」「柳樹」等意象一樣既尋常,又不可或缺。柳永的「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曹植的「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辛棄疾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實在是太多了,若翻閱與蟬相關的唐詩宋詞簡直是讀不盡的!

清乾隆 剔紅楓葉秋蟲圖盒 故宮博物院藏

如此看來,夏日連綿不絕的蟬聲並不惱人,實在是頂尖詩意了。

作者:奇妙丸


END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v0iLGwBmyVoG_1ZvNQ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