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10分鐘,半小時,蓋碗泡岩茶,兩泡茶的間隙多久合適?

2023-10-05     小陳茶事

原標題:5分鐘、10分鐘,半小時,蓋碗泡岩茶,兩泡茶的間隙多久合適?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岩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最悠閒幸福的放假休閒方式,不是出門玩。

國慶小長假,哪哪都是人。

高速路上能堵小半天,趁著這段高峰期出門旅行,人山人海,簡直不要太可怕。

對麻花來說,過節的最大意義,不外如下。

第一,睡到自然醒。

第二,和家人朋友多聚聚。

第三,該吃吃,該喝喝。

悠閒過節,享受當下。

多吃美食,多喝好茶。

至於「多看美景」這件事,等到寒露去福鼎時,再順便多拍幾張美圖補足吧。

《2》

漫漫長假,少不了亮出幾泡有分量的好茶鎮場子。

昨天下午兩點多,奢侈了一把。

自己一人閒坐一會兒後,打算喝一泡去年的慧苑老叢水仙。

閒來無事做,快活似神仙。

備器,溫杯,剪泡袋。

最近新學了一招剪泡袋的法子,從背後單側剪開。

這樣一來,正面的泡袋包裝還是完整的,發圖曬圈時更方便。

投入干茶後,明顯能看到,老叢水仙的條索很粗壯、結實。

上下輕輕搖香,一揭蓋,滿鼻子都是舒服的焦糖香、微有幾分木質植物氣息(還不是正式的叢香)。

沖入沸水,快快出湯。

自己一人喝一泡熟悉的好茶,今天不準備留還魂湯,直接倒進新買的郎紅主人杯里,啜茶喝湯。

再接著,就是按自己舒服的方式,繼續沖泡、出湯、倒茶、慢慢喝。

不過,喝了5、6沖後,家裡來了客人。

走到樓下客廳,陪坐了一會。

等到再次回到房間,陽台小茶桌上的那泡老叢水仙,已經被耽擱了一個多鐘頭。

繼續沖茶,泡出來的茶湯明顯偏深一分。

蓋香上清幽的蘭香,不如之前明顯,但木質叢香、焦糖香、微微的藥香等,依舊很清晰。

再泡下一衝,經過前一道的緩衝後,這道泡出來的茶湯,整體表現又恢復如常。

可見,這樣短短的小插曲,對整體茶味沒有造成過多影響。

《3》

忽而想起在看視頻時,聽到這樣的觀點。

「喝岩茶要控制節奏,每沖間隔在5分鐘內比較好。」
「沖泡間隔時間太長,茶葉暴露在空氣里會被氧化,影響口感。」

從理論上,這樣的觀點完全沒錯。

泡茶嘛,永遠都是「現喝現泡」,及時喝完比較好。

但相鄰兩沖茶湯之間,要控制在5分鐘以內太過理想化。

說得通俗些,現實可行性有限,不值得參考。

一個人獨處喝茶,前三、四沖剛開始時,喝茶節奏會稍微快一些。

泡出一衝茶,先睹為快,潤潤嗓子。

但3衝過後,喉嚨也沒那麼渴了,獨自喝茶時,完整一衝茶分入小茶杯內慢慢喝,視主人杯容量大小,估摸著能喝2-4杯左右。

無人分享,一人獨飲。

細細慢品時,不可能做到隔5分鐘就泡下一道。

越喝到後面,泡茶間歇停留時間更長。

喝過6、7沖茶後,基本已經盡興。

此時很多人在泡茶上已經「坐不住」,要起身走動一番。

看看院中的花草,和朋友們發消息閒聊幾句,吃點水果零食之類的。

等活動了半小時後,再找找喝茶狀態,將最後幾沖尾水泡出來喝掉,以免浪費。

如果強行讓自己,每隔5分鐘就泡下一道茶。

緊趕慢趕,將一泡茶快節奏喝完。

特意拉快進度條的喝茶方式,反倒丟失了悠閒品茶的初心。

《4》

多人喝茶,茶水消耗速度會快很多。

但人一多,往往要兼顧他人的喝茶習慣。

泡茶速度太多,也不妥。

早上身邊閨蜜還在閒聊,提及昨天在家泡茶招待親戚時,她差點忙不過來。

因為她們是一個大家族,趁著小長假大家難得聚一聚,所以家裡來了好多客人。

吃過午飯後,大家坐在茶桌上閒聊。

閨蜜坐在主泡位置,負責泡茶、分茶。

而面前有七、八人等著喝茶。

於是,特意拿了兩個燒水壺,輪流燒水候場。

短短兩個多小時內,喝了2泡肉桂、1泡老叢。

而閨蜜在逐沖泡茶分湯時,手上的動作幾乎沒停。

不過眾人喝過兩、三輪茶湯後,飲茶節奏也會放慢。

轉而將注意力,集中在閒聊的話題上。

從類似喝茶場景,不難看出,招待客人喝茶,每沖間隔時間是多長,完全得看具體情況——由客人說了算。

當客人杯中的茶水,早已一飲而盡,杯中空空時,要趕緊泡上一杯續上。

喝到最後,要是大家都顧著閒聊,偶爾才喝一杯潤口時,每沖間隔時間會更長。

所以,蓋碗泡岩茶,能控制每一道茶的沖泡節奏,固然是好事。

但現實喝茶中,不必太過拘泥。

說白了,怎麼舒服怎麼來,沒必要想太多。

《5》

被泡開過的岩茶,的確不適合放置太長時間。

尤其是剛泡了3、4沖,內部大量茶味物質還未消耗時。

擱置時間一長,濕漉漉的葉底表面會滲透出不少茶味物質。

同時,茶香分子也在不斷向外飄散。

沸騰熱水泡過一遍後,蓋碗內的岩茶,還處在熱乎乎的狀態。

茶香釋放速度活躍,不斷飄向四周。

等過了一個鐘頭以上,蓋碗內的岩茶徹底涼透,會明顯不如之前香。

考慮到「隨心喝茶」的自由,以及「現喝現泡」的最佳風味。

折中考慮下,茶友們不妨看一看最終總結。

首先,蓋碗泡岩茶,每一衝都要徹底瀝干。

確保碗底內,一滴不剩。

徹底瀝干茶湯,雖然不能讓茶葉恢復原來的乾爽狀態。

但至少能避免碗底殘留的茶水,浸泡出大量茶味物質,造成浪費。

不然等你隔了十幾分鐘再泡下一道時,碗底內被悶得特別苦的殘茶,兌入下一道茶湯內,別提味道有多怪了。

出湯利落,瀝干到位,才能儘量避免這樣的糟糕影響。

其次,兩沖茶湯之間,不需揭蓋晾茶。

蓋碗泡岩茶,沒有揭蓋的必要。

出湯之後,照常合蓋就行。

不需要將蓋子打開,放在專門的蓋置上。

合上蓋,更能減少茶香流失的損耗。

《6》

最後,擱置時間別太長。

坐下來喝一泡茶,相鄰兩沖茶湯之間,隔5-6分鐘,十來分鐘等,都算正常操作。

喝過6、7沖,大量茶味已經消耗,感覺自己需要緩一緩再喝時。

對待最後幾沖的尾水,停留半小時、1小時再回來繼續泡,也無妨。

但儘量避免放了半天,超過7、8個鐘頭再繼續泡。

這時候,蓋碗裡面的茶早已變得不新鮮。

與隔夜茶相差無幾的殘茶, 倒掉不喝也不可惜。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63cc58003f0f4594a291132f4ac5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