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采白毫銀針大抵是茶農們最快樂的一件事了。
原因無他,銀針茶青單價高,且采銀針的時候天氣不熱,站茶園一天,風清雲淡,很舒爽。
做這種又輕鬆又賺錢的活,誰不開心呢。
只是采銀針時,因為動作快,免不得會把茶樹枝上的一個結採下來。
這個結因為形似馬兒的蹄腳,俗稱為「馬蹄結」。
於是有人認為,白毫銀針的採摘標準,應該是不採馬蹄結的。如果采銀針的時候採下來馬蹄結,會非常傷害茶樹的健康。
那麼,真相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采馬蹄結真的會傷樹嗎?
《2》
讓我們來看一看白茶樹的結構。
成年的白茶樹,大白茶大毫茶茶樹,它們統一有一個粗壯的樹幹,但這個樹幹並不高,通常呈低矮狀。
是一個樹樁。
根系都在地底下,深而廣,貼著地表的岩石,向四周延伸,吸取廣闊大地的養分。
樹幹(樹樁)的身上,長滿了樹枝。
為了好區分,生長在樹樁正上方的樹枝,暫且喚做主枝,而生在樹樁兩側的樹枝,暫且喚做側枝。
主枝與側枝,雖然都生長在樹幹(樹樁)但所獲得的養分、光照和雨水,卻截然不同。
主枝直接對接著樹幹的維管束,所以它獲得維管束從根部輸送來的養分是最多的。
於是,相比側枝,主枝便生得更高更粗壯一些。
也因了它生得粗壯更高挑的原因,它獲得的陽光雨露便更多些,獲得的生存空間也更多些。
是以,一棵茶樹身上,主枝總比側枝生得更高,更粗,更壯,表皮更厚實,纖維更堅韌。
茶樹的高度,便全仰仗著這些主枝撐著。
《3》
在春天的時候,雖然是一同發芽,主枝總會比側枝發得多,發出來的芽頭也更圓。
白茶樹的發芽,是從一根枝條的兩側開始生髮的。
是呈互生狀的發芽。
主枝與側枝的發芽,都一樣,都是從枝條的兩側開始生髮。
這個芽頭如果沒有被採下來,它就會繼續生長,抽條變長,長出葉子,長出長莖,最後,成為一條側枝。
這便會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主枝上的芽頭,它的根部有一個節,而側枝上的芽頭根部則很平順,沒有這個結。
這個結,很小,並不大,但很明顯是個節疤的樣子。
如果把這個結掰下來,這條樹枝上,就會留下一個疤。先時是個小疤,等這根樹枝漸漸長粗,這個疤就會變成一個大大的節疤。
為什麼主枝的芽頭根部有個結,但側枝沒有呢?
這個結,其實是主枝那粗壯的纖維向外衍生的標誌——發芽了,自然根部就會有粗壯的纖維伸延出來的部分,殘留在樹枝表面,形成一個結。
側枝沒有這個結,是因為側枝沒有主枝粗壯,纖維沒有主枝粗裝,表皮沒有主枝粗糙,所以它的纖維向外衍生的時候,不能生成一個粗壯的結,只是平平順順的,延伸成為一個芽頭的根部連接處。
《4》
當我們采銀針的時候,主枝上的芽頭根部這個結,就會被連芽帶結一同採下來。
為什麼不能只採芽頭不採結呢?
因為那樣採茶就太慢了。
春茶季的時候,天氣一天天熱起來,銀針會一天一個樣,一天天長大,采來不及的時候,它就生成牡丹王了,茶農就賺得少了,這太不合算。
所以採茶的時候,拇指與食指捏住芽頭,一揪就下來一顆,再揪下來第二顆,就幾秒鐘的事,快得很。
這揪的動作,又快又輕省,還這損害芽頭,是大多數人采銀針的必選動作。
雖然揪的過程中,會把馬蹄結給帶下來,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不把馬蹄結給帶下來,那采銀針時,兩手指尖勢必就要掐在芽頭與馬蹄結的連接處,把芽頭從馬蹄結上掐下來——在那快速採茶的動作里,這樣才是最傷芽頭的做法——掐長了會掐到馬蹄結,掐短了會損傷銀針身體,掐慢了又影響採摘速度.....怎麼掐都不合適。
還是直接揪來得便利。
《5》
尤其,馬蹄結是基於樹枝發生新芽,才長出來的,它算是芽頭的附屬品。
跟芽頭是一體的。
所以采銀針的時候,銀針連著馬蹄結採下來,是極順其自然的一件事。
不但對芽頭好,還不會傷害茶樹。
是兩頭討好的事。
反之,若以為留下馬蹄結對茶樹好,採摘的時候討巧地只掐下銀針,卻留著那個馬蹄結,這反倒是在給茶樹招災禍——那個掐掉了銀針的馬蹄結,口部是松的,中間有條管道,正好方便蟲子的進入....
正是揪掉了馬蹄結,反倒方便樹枝的恢復,表皮層可以迅速修復,生成一個結疤——封住了口,快速癒合,外界的傷害便不那麼容易侵襲茶樹身體了。
《6》
我們愛茶,也當有道。
尊重茶樹的生長規律,才是真正對它好。
尊重科學,才是真正對它好。
尤如「芽頭嬌嫩怕燙,只能用85度的水溫泡茶」的說辭一樣,采銀針不能采馬蹄結,想必未來也會成為一個自以為是的「愛茶」之辭。
但其實,人家茶樹真心不需要這樣的愛護。
它們需要的是從它們的生長原理出發的好,而不是人類想當然的好。
就像小時候救下的那隻小雀,我們怕它冷,給它蓋上厚厚的棉花。
結果,反而悶壞了它。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